夜读南亚|印各地的财政状况呈现同样状况:财政脆弱,福利不断扩张
《印度快报》10月6日发表题为《印各地的财政状况呈现同样状况:财政脆弱,福利不断扩张》的评论认为,印整个福利体系建立在脆弱的财政基础之上,各邦均面临“财政脆弱性加剧”与“福利范围持续扩张”的巨大悖论,为印未来经济可持续性埋下严峻挑战。本文作者迪潘舒·莫汉(DeepanshuMohan)系金达尔全球大学金达尔文理学院经济学教授,阿迪蒂·拉扎勒斯(AditiLazarus)、吉塔阿里·马洛特拉(GeetaaliMalhotra)系金达尔全球大学新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分析师。
近年来,多年疫情欠账叠加财政收入不足,正推动印各邦普遍形成“借贷填亏”的财政模式。印联邦审计总署(CAG)报告显示,印各邦往往会通过增加贷款和发行债券来弥补赤字缺口,致公共债务稳步增加。疫情期间,收入锐减叠加应急支出激增致几乎使所有邦都陷入“创纪录借贷”,为后续财政脆弱埋下隐患。本质上,这是各邦福利支出需求不断扩大,却始终缺乏匹配财政能力的必然结果。
总体看,印大小邦财政状况呈现鲜明差异,但却共享同一困境根源。“大邦”以广阔疆域与多重治理责任为特征。凭借多元经济体量,大邦既是国家经济增长支柱,也是大规模福利体系的运营主体,其财政波动会产生全国性影响。2022-23财年,马哈拉施特拉邦内部收入占总收入近70%,展现其较强的收入动员能力。然而,部分大邦则依赖“非持续性收入来源”,恐难以长期支撑福利支出,造成长远经济负面影响。其中,喀拉拉邦彩票收入接近1200亿卢比(Rs12,000crore)。
相对而言,“小邦”财政状况则更多受地理条件与经济体量限制。多山地形、定居点分散、经济基础狭窄等因素致小邦公共服务交付成本高企,收入动员能力受限。2022-23财年,北阿坎德邦自有税收占总收入比例仅34.8%,伪阿邦更低至9.4%,多数东北部小邦则均低于20%,高度依赖印政府转移支付。此外,小邦“财政脆弱性阈值更低”,小幅借贷便可推高债务与区域生产总值(GSDP)比值,而这一比值在大邦中可能仅属“常规水平”,在小邦却已构成“警报级别”。
具体到各邦债务表现,不同邦的借贷规模与债务率分化明显,但脆弱性本质不变。小邦中,阿萨姆邦借贷从2016-17财年的390.2亿卢比(Rs3,902crore)增至2022-23财年的2827亿卢比(Rs28,270crore),债务占比2023年升至约28.5%。此外,部分小邦曾尝试收缩借贷,例如疫情后果阿邦将借贷从2020-21财年的765.5亿卢比(7,655crore)降至2022-23财年的262.8亿卢比(Rs2,628crore),债务率控制在30%以下。然而,鉴于经济体量较小,特里普拉邦虽将借贷降至87.7亿卢比(Rs877crore),其债务率仍高于30%。
大邦债务表现同样分化。其中,安得拉邦借贷持续扩张,从2016-17财年的5992.3亿卢比(Rs59,923crore)增至2022-23财年的1.86024万亿卢比(Rs1,86,024),债务率约33.1%。此外,部分大邦疫情后尝试“去杠杆”,比如奥里萨邦通过收入盈余与主动约束,借贷仅5347亿卢比(Rs5,347crore),债务率19.5%。然而,旁遮普邦却陷入“动荡借贷+高债务”循环,债务率长期维持47.1%,成为“慢性财政压力”的典型。
尽管大量邦的账面财政数据显示平衡乃至盈余,其实质高度依赖政府转移支付、预算外贷款和递延负债,福利目标始终超出邦财政能力。其中,旁遮普邦债务已达“不可持续水平”,喀拉拉邦过度依赖彩票收入填补福利缺口,安得拉邦与北方邦则通过政府担保、特殊目的载体为农业贷款豁免、免费电力等福利提供资金,成本并未纳入国家账户计算范围。因此,印经济架构展现“福利覆盖范围极广,财政基础极脆弱”的局面,导致印各邦福利保障实际在资源稀缺的边缘勉强维持,也为未来印财政可持续性埋下严峻挑战。#海外新鲜事##印度[超话]##南亚[超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