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许家印离岸家族信托“彻底击穿”?业内专家:别误读,司法仅触达监管

华夏时报记者刘佳北京报道

近日,香港高等法院就中国恒大集团(下称:恒大)诉许家印等多名被告一案([2025]HKCFI4327号文书)作出关键裁决。

(截图自法律文书)

因许家印等未遵守资产披露令,法院正式任命恒大清算人为其全部资产接管人,接管范围不仅涵盖个人名下财产,更将许家印通过离岸关联公司间接控制的、可能涉及信托架构的资产纳入其中。

不过,根据裁决全文及司法程序细节,涉及核心权益的百亿信托基金或许尚未进入“被击穿”阶段。

在清华大学法学博士杨祥看来,香港高等法院只是对许家印夫妇等人采取了资产保全或资产冻结令,并任命恒大集团的清算人为许家印全部资产和业务的接管人和管理人。

“尽管在裁判文书中法官强调,许家印拥有实质控制权的几个离岸信托账户,同样纳入到接管人接管的范畴,但法官也强调,实施接管的目的是防止资产的耗散风险或其他可能导致资产消散的危机,确保许家印夫妇遵守禁令,无法违规转移资产,从而未来相关财产的判决可以得到执行。”杨祥对《华夏时报》记者分析称。

因此,这场围绕信托架构的法律博弈仍处于“调查期”而非“终结期”。

法院聚焦“资产监管”

回溯案件脉络,此次接管申请的直接起因是许家印未遵守2024年6月24日科尔曼法官下达的法律文书。

当时法院不仅对许家印下达总额77亿美元的马雷瓦禁令(冻结令),禁止其处置全球范围内相关资产,还附带披露令,要求其在7日内通过宣誓书申报“所有价值5万港元或以上的资产”,无论资产位于香港或境外、以本人或他人名义持有、单独或共同拥有,均需列明价值、位置及详情,其中特别包含“附件C所列公司的资产及已出售资产去向”。

而附件C中的14家公司,含第四被告新新(英属维尔京群岛)有限公司,正是离岸信托架构中常见的底层资产持有主体。

但根据裁决书记载,“许家印根本没有遵守披露令”,既未说明上述公司与信托架构的关联,也未披露相关资产的实际控制情况与流向。在此背景下,恒大于2025年4月3日发出“接管人传票”,申请任命清算人为许家印资产接管人,法院最终支持该申请。

另外,法院在裁定中明确限定了接管人的权限边界:仅授权其“识别、保全与调查”许家印的相关资产,确保77亿美元冻结令执行及资产现状维持,同时删除了接管令草案中可能赋予接管人“处置资产”的条例,且未就信托本身的设立合法性、受益权安排、资产归属等核心法律属性作出任何终局性判定。

“法院当前的动作,是解决‘资产能不能管’的问题,而非‘信托该不该废’的问题。”北京市银奥律师事务所资深律师纪洪飞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这意味着信托架构的存续效力仍未被否定,只是其关联资产不再处于‘隐匿状态’。本案中法院的关注点在于许家印是否通过家族信托架构‘实质控制资产却逃避披露义务’,而接管裁定则是对这一潜在风险的司法回应。”

杨祥也认为,法官强调许家印一直完全不遵守披露令,法院没有办法监管冻结令的执行,而任命接管人是恒大集团获得本应由许家印披露的信息的唯一途径。

值得注意的是,在本案中有法官表示许家印的关联公司与家族信托存在“影子运作特征”,其设立与存续的核心目的是“持有并转移资产,规避司法监督”,因此必须通过接管人介入,查明信托与公司背后的实际资产归属及流向。

离岸家族信托迎“穿透式调查”

根据法院最终裁定,此次接管人(恒大清算人)针对潜在信托关联资产的调查与监管权限,将聚焦三大核心领域:一是查阅与信托相关的关联公司(如附表1公司)的账簿、记录和文件,调查信托与这些公司的关联关系及资产持有情况;二是核实信托关联资产的出售、转移轨迹,防止资产耗散;三是对已被除名的涉及信托资产持有或管理的英属维尔京群岛公司,通过法律程序申请恢复注册状态,以追溯信托资产去向。接管人无权干涉信托本身的合法存续、变更信托受益人,更不得处分信托资产(如出售、抵押信托名下资产),仅为保障禁令执行、防止信托资产耗散而开展工作。

同时,为确保接管人在处理信托相关资产时公正履职、避免利益冲突,法院特别设置独立监督机制,指定Wilkinson&Grist律师事务所的KeithHo先生担任监督律师,要求接管人定期向其汇报潜在信托关联资产的调查进展;若发现接管人在处理信托资产过程中存在实际或潜在利益冲突,接管人与监督律师须就应对措施达成一致;若双方存在争议,需提交法院裁决后再行操作。

“本案中法院对潜在信托关联资产的接管安排,体现了‘穿透形式、聚焦实质’的司法态度。”纪洪飞表示,以往类似案件中,离岸架构下的资产常因“法律主体独立”难以监管,而本案中权限与监督双重约束,为后续跨境信托关联资产的司法监管提供了清晰参照。

杨祥也表示,海外财产的追查、冻结、执行程序非常复杂,成本高昂。国与国之间的司法协助与执行也往往阻碍丛生。“至于离岸信托财产是否属于许家印夫妇的个人财产,能否为许家印夫妇的债权人所追索,债权人需要另行提起实体诉讼,去揭穿几万公里外的离岸信托面纱。在公司或信托法律架构被击穿之前,债权人仅凭香港法院程序性冻结令,是无法实质性地去扣划、执行相关公司名下的财产或者信托财产。”

从司法实践来看,类似跨境信托“击穿”案件往往需经历漫长周期。而许家印关联信托涉及的资产规模更大、架构更复杂,且涉及多个离岸司法管辖区,后续博弈难度将进一步增加。

京华世家家族办公室董事长聂俊峰也表示,许家印离岸家族信托“彻底击穿”实属误读。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清盘人”查清资产状况、核实法律关系,许家印家族通过技术性离婚及家族信托所持有的资产将逐渐现形,但要“彻底击穿”家族信托仍需相当巨量的法律诉讼程序。

对于此次裁决对家族信托领域的影响,国内某信托公司相关人士向《华夏时报》记者坦言:“未来高净值人群在通过离岸家族信托配置资产时,需更注重‘控制权透明’与‘合规披露’,不能再依赖‘架构隐蔽性’规避潜在的司法义务。毕竟,信托的核心价值是资产隔离与传承,而非规避法律责任。”

目前,恒大清算人已着手推进关联公司与家族信托资产的调查工作,而许家印需在14日内就费用承担问题提出异议,若未提出,将承担本次接管申请的全部费用。

这场围绕家族信托资产的司法博弈,仍将持续影响恒大债务危机的化解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