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对外行动署 10 月 7 日发表声明,对联合国 2758 号决议做模糊解读,称其‘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中国在联合国的唯一合法代表,但未明确提及台湾地位’。这一表述虽未否认‘一个中国’原则,却试图为‘台湾地位’制造解读空间,引发中方反对。” 就在几天前,中国刚发布了关于2758号决议的立场说明,明确指出这一决议彻底解决了中国在联合国的代表权问题,北京政府代表的是整个中国,也就是说不存在所谓的“台湾地位问题”。 欧盟却选择从文字里找“漏洞”,避开主权这个核心,用一句“没提台湾”来制造新的解读空间。但台湾问题从来不是一句话能模糊过去的,它不是措辞游戏,而是主权和国家统一的问题。 从历史上看,台湾归属早已写入国际文件。1945年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清楚规定,日本必须把台湾归还中国,这早已被联合国认可。 欧盟的成员国都参与了那场决定世界格局的战争,对这一点不可能不了解。如今却拿出文字游戏的方式重新质疑中国主权,明显不是学术讨论,而是带着明确意图的政治动作。 欧盟的声明虽然用了温和的语气,却在现实中撕开了国际法的底线。过去五十多年,联合国所有体系里都认可“一个中国”的原则,这一点没有灰色地带。 欧盟如今突然改口,不仅与其成员国建交时的承诺相矛盾,也会让外界怀疑它的政治立场是否真像曾经宣称的那样稳重。这样的反复立场,不仅消耗信誉,还可能带来一连串的外交麻烦。 中国的反应很快。外交部当天就作出回应,强调一个中国原则不容触碰,任何歪曲和重新解释都无法改变事实。 中国驻欧盟代表团也警告欧方,不要再在敏感问题上玩火,应当回归理性。北京的态度十分清楚:可以合作,但不能触碰底线。中国一直强调,中欧合作的潜力很大,但前提是彼此尊重,不越红线。 如果欧盟继续打擦边球,中国手里还有法律手段可用。《反外国制裁法》让中国能对干预内政的组织或个人采取限制措施,比如冻结资产、禁止入境、暂停合作等。 同时,《反分裂国家法》也为应对外部支持“台独”行为提供了法律基础。换句话说,中国的反制不是空话,而是有章可循。 从整体上看,欧盟这次行动恐怕是一次误判。它以为可以在中美之间保持平衡,但若为了迎合美国而模糊中国主权,只会让局势更被动。 “2024 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 8559 亿美元,中国是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双方经济利益高度绑定。若因台湾问题影响政治互信,可能对中欧经贸合作造成冲击。” 这场看似简单的声明,其实是一场深层次的博弈。欧盟想重新定义已有的共识,而中国的反应展现出无可动摇的底气。 台湾问题历来是中国最重要的国家利益之一,从历史到现实,这一事实从未改变。谁想在文字里藏心思,只会让自己陷入外交被动。 这次事件提醒外界,一个时代的格局并不取决于谁喊得响,而在于谁能在关键时刻守住原则。欧盟若想在国际舞台上保持独立,就该明白在大国竞争中,模糊与犹豫都可能让自己失去主动。 对于台湾,中国的态度始终清晰而坚定,而这份坚定,也是在告诉世界:主权从来不是谈条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