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宣布,将从11月1日起对我们的产品加征100%的关税。同时禁止对我们的关键行业出口美国的软件。 特朗普搞关税,早就不是第一次了。2018年,他以“国家安全”为由,对进口的钢铁和铝分别加了25%和10%的税,直接引发了全球贸易战。 到了2025年2月,他又签了个行政令,对中国进口的东西再加10%的税。10月6号,更是对中型和重型卡车加了25%的税。 现在倒好,100%的关税加上软件禁令,直接把中美经贸摩擦推到了“高危区”。 这事儿的导火索,是中国对稀土等关键矿产的出口管制。 特朗普说,中国限制电子产品、芯片、激光器这些需要的关键金属出口,威胁了全球供应链,所以他要“报复”。 但数据摆在那儿,全球70%的稀土都是中国供应的,汽车、国防、半导体这些行业都离不开它。特朗普这波“报复”,更像是被戳中软肋后的“急眼”。 特朗普这波关税,看似是针对中国,其实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美国商会的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对中国商品的平均关税已经涨到57%了,要是再加100%,关税就得飙到150%以上。 这意味着,一辆原本卖3万美元的中国产汽车,加上关税后价格可能超过6万美元,美国消费者哪还买得起? 更搞笑的是,美国企业成了“夹心饼干”。比如国际汽车有限公司,98%的卡车都是墨西哥产的;戴姆勒83%的卡车也靠进口。 加征关税后,它们的生产成本直接飙升。软件禁令更狠,全球三大EDA芯片设计厂商被要求停止对中国服务,这三家占了全球74%的市场份额。 中国芯片企业虽然能找台积电代工,但3nm及更先进的工艺设计就卡壳了,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 特朗普为啥这么干?背后全是政治算计。一方面,美国政府现在停摆,军人没工资,消费者信心跌到了1952年以来最低,他得找点事儿转移国内矛盾。 另一方面,2024年大选快到了,他得讨好保守派选民,巩固自己“反政治正确”的招牌。 但这场“政治秀”的代价,是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华尔街的分析师说,关税涨到50%-70%后,再涨就没啥实际经济意义了。 税太高,要么转嫁给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推高通胀;要么逼着供应链绕路,增加贸易成本。 软件禁令更可能让中国自己搞出EDA工具,加速“去美化”进程。 特朗普这波“关税大棒”,看着威风,其实特别短视。中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贸易额占全球近四分之一,脱钩断链只会让双方都受伤。 中国早就不是2018年的中国了,稀土管制、自主芯片、新能源产业……我们在关键领域已经有了反制的能力。 美国要是继续沉迷于“关税大棒”,最后只会让盟友离心、企业外迁、消费者买单。 更关键的是,全球产业链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特朗普这波“拆链”行为,就像在高速路上急刹车,不仅会撞毁自己的车,还会连累后面的车。 历史早就证明了,贸易保护主义从来不会带来繁荣,只会引发报复和衰退。中美要是能坐回谈判桌,用协商代替对抗,才是全球经济之福。 毕竟,在这个互联互通的时代,没有谁能独善其身。特朗普这波“关税大棒”,最后炸响的,可能是美国自己的经济根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