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西宣布了! 10月10日,巴西发布公告,对中国的聚酯纤维织物做出反倾销初裁,要收6个月的临时税,每千克收0.69到4.81美元,还把最终决定的时间延长到立案后18个月呢。 巴西此次锁定的聚酯纤维织物,是服装、床单、窗帘等日常用品的核心原料。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纺织生产国,2024年对巴西出口的聚酯纤维织物占其进口市场的35%以上,价格比巴西本土产品低20%至30%。 巴西米纳斯吉拉斯州纺织工业联盟(SINDIMALHAS)在申请中直言中国产品的低价冲击,让巴西工厂订单锐减,工人失业率上升。 更耐人寻味的是调查的时间跨度——倾销调查覆盖2023年全年,损害调查却追溯至2021年,三年数据“一锅端”。 巴西显然想通过“算总账”,证明中国产品的长期影响。 这种“追溯式调查”在贸易摩擦中并不罕见,但18个月的终裁期限远超常规的9至12个月,无疑给中国企业套上了更长的“不确定枷锁”。 对浙江、江苏等地的纺织企业来说,这则公告如同一盆冷水。聚酯纤维织物的利润本就微薄,一吨布的净利润通常不足500元。 若按最高税额4.81美元/千克计算,每吨成本将增加3200元,相当于利润被“砍掉”60%以上。 更棘手的是,巴西客户可能因成本上升转而寻找越南、印度等替代供应商,导致中国工厂订单流失。 事实上,巴西对中国纺织品的“围堵”早已有之。 2025年7月,巴西刚对聚酯纤维纱线作出反倾销初裁;9月,又对聚酯短纤终裁征税,最高税额达390.94美元/吨。此次针对织物的动作,堪称“连环三击”。 而放眼全球,巴基斯坦、英国等国也在2024年对中国聚酯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贸易保护主义的“寒风”正越刮越猛。 巴西此举的“副作用”很快显现。巴西本土纺织业产能不足,每年需进口超60万吨聚酯纤维产品,其中40%来自中国。 加税后,进口布料价格将上涨15%至25%,直接推高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的售价。 2024年巴西因本土供应不足,曾暂停对类似产品的反倾销税,结果导致市场缺货、物价飞涨。此次重征关税,很可能重蹈覆辙。 更讽刺的是,巴西化学工业协会主席曾承认:“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太高,我们根本竞争不过。” 但用关税筑墙,短期或许能保护本土企业,长期却可能削弱市场的活力——毕竟,消费者不会为“保护主义”买单。 说实话,看到这则公告时,我第一反应是“巴西这次下手够狠”。但仔细琢磨,这背后是巴西本土纺织业的焦虑。 中国产品的性价比太能打,2025年上半年对巴出口同比涨了33.8%,像轮胎这类产品的进口量甚至翻了倍,80%都来自中国。本土企业扛不住,只能求助于政府。 可问题是,贸易保护主义真能解决问题吗?过去两年,巴西对中国金属板、轮胎、化学品等产品启动反倾销调查,结果如何? 本土企业是否真的变强了?还是说,这只是一场“两败俱伤”的博弈? 对中国企业来说,短期阵痛难免。但换个角度看,这也是倒逼产业升级的契机——从“拼价格”转向“拼技术”“拼品牌”。 比如,通过研发功能性面料(如抗菌、防晒)提升附加值,或者与巴西本地企业合作生产,实现利益共享。 最后想说,贸易从来不是“你死我活”的战争,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合作。巴西需要中国的性价比,中国也需要巴西的市场。 与其用关税筑高墙,不如坐下来好好聊聊,怎么让两边都能从合作里获利。毕竟,一纸公告能挡住中国产品,却挡不住全球化的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