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开拓者季前赛第二场,杨瀚森用上半场展示了他目前做不到什么,然后用下半场展示了他能

开拓者季前赛第二场,杨瀚森用上半场展示了他目前做不到什么,然后用下半场展示了他能做到什么。

第三节连得12分,下半场8分钟内16分1助攻2盖帽——其中包括连中三分、快下跟进、面框突破背运+转身的梦幻脚步、中距离投篮以及“火龙系”标志性的肘区策应击地——十八般武艺,尽数抖擞。

他所展示的,除了心态上的调整能力之外。是一整套“连招”或者说“框架”:

虽然目前小杨身体上还没有完全适应NBA的速度和对抗,还无法做到在CBA一样统治低位和打进大量掩护下顺——但他依然有足够形成进攻框架的技术。

以三分球起手,投出威胁,逼对方贴身防守,然后他可以下球突破、可以拉开空间策应、可以中投惩罚。

杨瀚森这一节的表现,足够扫清大半“开拓者为什么要选他”的质疑。

他确实是一名非常有技术的中锋。以上他在生涯第二场季前赛中做到的事情,克林根可能终其生涯都做不到——这就是第一场赛后我所说的、杨瀚森需要展现出的“差异性”。

这场小杨的爆发从两记三分球开始——从长期发展来看,其实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约基奇、小萨、申京、杨瀚森都被称作“火龙系”。但其实四个人的比赛形态有不小的差异。其中,似乎有一个趋势是:

越往后进入联盟的“火龙系”越重视射程的开发,而且越早注重射程的开发——这和篮球的演化是同步的。到了上赛季,连约基奇都开始场均出手5记三分了。

虽然在约基奇身上,这可能更接近于一种“妥协手段”——但是似乎随着后卫射程的进步以及现代机动型中锋运动能力的进步,原本中锋高位策应位置的定义也确实出现了松动?我们发现肘区或者是罚球线已经不足以满足“调动对手内线”的需求了,也许中锋掩护和持球的位置还得、也还能更靠上?

所以我们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是杨瀚森从第一年季前赛三分出手占比就已经接近40%了。

其他几条火龙都是从内线打起,但似乎开拓者给小杨制定的路线是先成为一个空间+策应型的中锋。(也是我上篇文章“特种兵器”观点的来源)

当然,我对于小杨是不是真的如此快的练出了稳定的三分还有质疑——但从夏联到季前赛,他投的其实都不算差,这说明他是能练出来的——在生涯初期,用射程去弥补身体上的不足,然后慢慢从空间型向空间+低位均衡型转变?

一个生涯反转版的布鲁克-洛佩兹?

如果小杨真练出来了三分,这件事就会非常有意思。

但当然最后,我也还是要强调——小杨目前的重点还是在练身体上。

其实一直以来,我们都清楚的知道小杨是个有技术的球员,这场比赛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而他的问题,就是在身体上——我不觉得我上半场说他现在身体跟不上的那条微博说错了。

这场比赛,16分之外,又是17分钟5犯。这只是季前赛而已。

我从未质疑过杨瀚森进攻端的才华。但他目前在防守端、在身体上确实是很难留在场上的水平——我不觉得“去发展联盟”是一种贬低——我的意思是:我希望他能更多的打上球、能有更多的球权、能积累更多的信心而不是被不断打击自信、不要强行试图跟NBA的节奏被偃苗助长——等他身体达标了,他自然会让世界看到他的技术。

当然,如果他不需要这个“流程”,能迅速、直接的适应NBA,我也希望他狠狠打脸我——哥们,有谁不希望“自家孩子”比自己以为的更争气呢?

杨瀚森16分杨瀚森大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