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肝硬化晚期“酒蒙子”:有人戒酒重获新生,有人在豪饮中反复挣扎 48岁的老王与34岁的阿林,有着近乎复刻的人生困境——都是长期酗酒的“酒蒙子”,都被确诊为酒精性肝硬化晚期。但如今,两人的结局却天差地别:老王靠咬牙戒酒实现肝功能“起死回生”,不仅摆脱了肝移植的绝境,还修复了破碎的家庭;阿林却在戒酒的誓言与失控的豪饮间反复横跳,一次次因并发症住进医院,在“无药可救”的自我怀疑中挣扎。 戒酒:从“肝移植边缘”拽回的新生 老王的酒龄,比不少年轻人的年龄还长——近30年里,每天一斤白酒是雷打不动的习惯。从体检单上最初的“脂肪肝”,到后来确诊酒精性肝硬化,他始终没把肝脏的“抗议”当回事。 2023年底,乏力、尿黄的症状突然加重,当地医院束手无策,老王被紧急转至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中心。彼时,他的肝硬化已进入失代偿期,肝功能彻底“罢工”:大量腹水撑得腹部胀痛,食管出血随时可能危及生命,感染症状不断加重,黄疸指数飙升至300μmol/L(远超正常范围),肝衰竭的阴影步步紧逼。 经过近两个月的人工肝支持、抗感染等抢救,老王总算从鬼门关逃了回来。出院前,肝病中心一病区主任邓勤智反复强调:“必须彻底戒酒,再碰酒,下次并发症可能就救不回来了。”可老王没听进去,接下来的一年里,他先后7次住院,累计住院近200天,每一次都在生死线上徘徊。直到家属开始准备肝移植登记,他才猛然惊醒——肝移植的前提是连续戒酒半年以上,这是他活下去的最后机会。 这一次,老王真的“断了念想”。戒酒之后,奇迹慢慢发生:曾经飙升的肝功能指标逐渐回落,腹水、出血等并发症再也没出现,原本需要靠肝移植延续的生命,被自己硬生生“救”了回来。更意外的是,因酗酒破裂的家庭关系也重归温暖——以前一年见不到几次的儿子,主动来医院陪护;他终于能精神饱满地陪妻子散步,坐在书桌前看孩子写作业,这些曾经被酒精偷走的日常,成了如今最珍贵的幸福。如今的老王,规律随访、指标稳定,早已重返工作岗位,“以前每天醒来都是头痛欲裂,现在才知道,清醒地活着有多好。” 失控:在“想戒又戒不掉”里反复沉沦 34岁,本该是打拼事业、陪伴家庭的年纪,阿林却把日子过成了“医院常客”。十几年里,他每天靠一斤白酒麻痹自己,从有过事业高峰、组建家庭,到最后妻离子散、孑然一身,酒精成了他生活里唯一的“支柱”。 7年前,体检单第一次出现“肝功能损伤”的提示时,阿林没当回事;如今,病情已恶化到肝硬化晚期,并发症像定时炸弹一样,随时会把他拖进医院。每次住院,只有父母偶尔来探望,见面却总是争吵——恨他不争气,也疼他遭罪。 “我保证,出院就再也不喝了。”这是阿林每次出院前,对邓勤智说的最多的话。可誓言总抵不过酒瘾,出院没几天,他就会忍不住再次端起酒杯。最近一次入院,正是因为豪饮后引发腹水感染,他躺在病床上,眼神涣散:“我知道喝酒要命,但一想到酒,手脚就不听使唤。有时候觉得,自己真的没救了。” 在宁波市第二医院肝病中心,像阿林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邓勤智主任每年要收治200多例严重肝病患者,其中不少是反复住院的“老面孔”,病因全是长期过量饮酒导致的肝衰竭。“肝脏是人体最大的解毒器官,代谢酒精的能力有限,长期酗酒就是给肝脏喂‘慢性毒药’。”邓勤智解释,长期酗酒者中,约10%-20%会发展为酒精性肝硬化;而晚期患者若不戒酒,并发症会反复发作,五年生存率不足30%。 但肝脏的强大再生能力,也给了患者“回头是岸”的机会。“只要彻底戒酒,阻断酒精的持续伤害,肝细胞就会启动自我修复,哪怕是晚期患者,也能恢复部分肝功能。”邓勤智希望,老王与阿林的对比能敲响警钟:对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而言,戒酒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生存题”——越早戒酒,希望越大;哪怕到了晚期,开始戒酒也不算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