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出手了! “英语要被踢出高考主科”的传闻闹得沸沸扬扬,教育部一句回应,却让家长们又惊又叹——不是取消,而是纠偏! 这回应算是给悬着心的家长们吃了颗定心丸,却也戳破了这些年英语教育的真问题。之前喊着“踢英语出主科”的人,大多是被应试英语折腾怕了:孩子每天背单词、刷语法到半夜,花了十几年功夫,最后见了外国人还是张不开嘴,成了典型的“哑巴英语”。 初二学生小宇的书包最能说明问题——里面装着3本英语练习册、2本单词书,还有一本厚厚的语法笔记,封皮都被翻得起了毛边。每天晚上,他坐在书桌前,对着“过去完成时”“现在进行时”的语法题抠到11点,妈妈在旁边陪着,时不时递杯牛奶:“再刷两道完形填空,明天考试能多拿两分。”可上次学校组织和外国交换生交流,小宇憋了半天,只说出一句“Hello”,后面的话全卡在喉咙里,看着对方友善的眼神,脸涨得通红。 这种“高分低能”的怪圈,困住了太多孩子。北京某重点中学的英语老师李薇坦言,她教了15年书,80%的课堂时间都在讲考点、划重点,“比如完形填空的答题技巧、阅读理解的同义替换,这些能帮学生提分,但真要让他们用英语写封信、聊聊天,大多束手无策。”有次她让学生写一篇“我的周末”,结果一半学生都在用课本里的模板句子,连“去公园放风筝”都写成“go to the park fly a kite”,语法没错,却透着一股机械的生硬。 更让家长无奈的是时间成本。上海的张女士给孩子报了英语补习班,从小学三年级到高二,光学费就花了12万,孩子的英语成绩稳居班级前5,可去年去国外旅游,连餐厅菜单都看不懂,最后还是靠手机翻译。“花了这么多钱、这么多时间,结果连最基本的应用都不行,这学英语的意义在哪?”张女士的疑问,戳中了无数家长的痛点——应试英语就像一座围城,里面的人拼命刷题,却忘了为什么要学这门语言。 教育部说的“纠偏”,其实早有苗头。去年江苏、浙江的中考英语,已经把听说占比从20%提到了40%,学生要对着电脑进行口语对话、复述短文,不再是单纯的笔试;北京某小学试点“场景化英语教学”,把课堂搬到操场、食堂,让学生用英语讨论“如何垃圾分类”“怎样安排午餐”,结果学生的参与度明显提高,连平时不爱说话的孩子,都能主动用英语提问。这些试点证明,英语不是只能靠刷题学,把它当成工具用起来,反而能学得更轻松。 但纠偏也不是没顾虑。不少农村地区的老师担心,听说考试对硬件要求高,很多学校连标准的语音教室都没有,学生平时缺乏口语练习,万一听说占比提高,会拉开城乡差距。河南某县城中学的英语老师王涛说:“我们这边的孩子,大多是跟着课本录音模仿发音,很少有机会和外国人交流,真要考听说,恐怕会吃亏。”这种担忧不是没道理,英语教育的纠偏,不光要改考试内容,更要补资源不均的短板。 其实家长们真正怕的,不是英语重要不重要,而是孩子花了时间却学不到实用的东西。之前喊着“取消英语”,是对“哑巴英语”的反抗;现在听到“纠偏”,又惊又叹,是既期待孩子能真正学好英语,又担心政策落地时出岔子。说到底,英语本身没问题,有问题的是把它变成“应试工具”的教育模式——当英语不再是死记硬背的考点,而是能用来交流、学习、看世界的工具时,或许就没人再喊着“踢它出主科”了。 小宇最近的英语作业多了一项“口语打卡”,每天对着手机说一段自己的生活趣事,虽然一开始磕磕绊绊,但慢慢能流畅表达了。他妈妈说:“现在不用逼他背单词,他自己会主动查生词,因为想把故事讲得更完整。”这大概就是“纠偏”的意义——让英语回归语言的本质,让孩子在应用中学会它,而不是在题海里熬着它。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