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07年,72岁慈禧看上袁世凯的17岁儿子袁克文。她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给

1907年,72岁慈禧看上袁世凯的17岁儿子袁克文。她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给叶赫那拉家,袁世凯吓得冷汗直流,他随意抹去额头汗珠赶紧扯谎说他儿已有婚配。 晚清权力场上,一句话就能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当慈禧太后开口问袁世凯能否把儿子留在叶赫那拉家时,这位权倾朝野的大臣额头冒出冷汗。他随手抹去汗珠,编了个谎言搪塞过去。这个被慈禧看中的少年袁克文,本该前程似锦,可后来的人生走向却让所有人始料未及。 袁克文生于1890年,是袁世凯次子,生母金氏是朝鲜王妃之妹。这个出身显赫的少年从小就被过继给袁世凯的嫡母抚养,在袁府里倍受宠爱。袁世凯在天津担任直隶总督时,专门聘请严修、方地山等名师教授儿子们读书。袁克文虽然不爱正经念书,但天资聪颖,读过的东西基本都能记住。 他精通书法绘画,擅长诗词歌赋,还喜欢收藏古玩字画。十几岁时就能写出不错的诗句,在京城文人圈里小有名气。更难得的是,他长相俊朗,身材颀长,嗓音清亮,唱起昆曲来有模有样。袁世凯对这个儿子寄予厚望,常带他出入各种场合见世面。 光绪三十三年夏天,袁世凯接到宫里传唤,要带儿子进宫见慈禧太后。父子俩来到颐和园,向慈禧行礼请安。当时慈禧已经72岁,仍然掌握着大清的实权。她看到17岁的袁克文后,眼中流露出明显的欣赏。慈禧让袁克文当场作诗,少年略作思索便吟出一首七言绝句,诗句工整,意境不错。 慈禧听完连声称赞,接着话锋一转,问袁世凯愿不愿意把儿子留在叶赫那拉家。这句话让袁世凯瞬间僵住了,背上冷汗直冒。他很清楚这意味着什么——慈禧要么是想收袁克文做养子,要么就是留在宫中侍奉。不管哪种情况,儿子的前途都会被毁掉。 袁世凯额头渗出汗珠,他随手抹了一把,强作镇定地回答说儿子已经定了亲。慈禧追问是哪家姑娘,袁世凯硬着头皮说是天津刘家的女儿。其实这完全是临时编造的谎言,袁克文当时根本没有婚约。慈禧听后显得有些失望,只好作罢。 从宫里出来,袁世凯如释重负,但他知道必须马上把谎言变成现实。回府后他连夜派人去天津刘家提亲。天津富商刘尚文听说袁家求亲,自然喜出望外,商人出身能攀上权贵,正是求之不得。光绪三十三年冬天,袁克文与刘梅真在天津完婚。婚礼办得很隆重,京津两地的达官显贵都来祝贺。 刘梅真温婉贤淑,对丈夫体贴入微。新婚之初,小夫妻还算和睦,常常一起吟诗作画。但好景不长,袁克文生性散漫,婚后不到一年就厌倦了家庭生活。他开始频繁外出,流连于茶楼酒肆和烟花之地。袁家家大业大,袁克文出手阔绰,很快成了京城八大胡同的常客。 1915年袁世凯称帝后,袁克文公开反对,写下”绝怜高处多风雨,莫到琼楼最上层”的诗句表达不满。这让袁世凯非常生气,父子关系彻底破裂。1916年袁世凯病死,袁克文失去依靠,更加放纵自己。他逃往上海,和袁世凯秘书步翔棻一起加入青帮,还在上海、天津等地开香堂收门徒。 袁克文除了元配刘梅真,还娶了多房姨太太。他整日沉迷于酒色,把万贯家财挥霍一空。刘梅真独自在家操持家务,抚养孩子,看着丈夫一步步堕落却无能为力。这个当年为了躲避慈禧而匆忙娶进门的女子,用一生的守候换来的只是丈夫的冷漠。 1931年3月22日,袁克文在天津病逝,年仅42岁。他去世时身无分文,门徒在他笔筒里只找到几块大洋。出殡那天,来送行的有四千多人,包括军政要员、官商巨贾,还有数百名青楼女子也头戴白绳前来吊唁。葬礼规模盛大,甚至超过了他父亲袁世凯。 方地山为他撰写碑文:“才华横溢君薄命,一世英明是鬼雄。”这十四个字总结了袁克文短暂而荒唐的一生。他本可以凭借才华和家世建功立业,却选择了纵情声色的道路。当年袁世凯为了保护他免受宫廷羁绊而编造的谎言,给了他一个自由选择的机会,可他却把这份自由变成了放纵。 从被慈禧看中的天之骄子,到最后穷困潦倒的浪荡公子,袁克文用四十二年走完了他矛盾的一生。他有才华却不肯用在正途,有机会却不懂珍惜,辜负了父亲的期望,也辜负了妻子的守候。 一个谎言救了袁克文一时,却救不了他一世。当年袁世凯抹去额头冷汗编造的婚约,给了儿子逃离宫廷的机会,可袁克文却把自由当成了放纵的资本。你觉得如果当年真被留在宫中,他的人生会更好还是更糟?欢迎留言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