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巢“账本”曝光:占北京黄金位置,斥35亿建成的“鸟巢”,自从建成后,每年光维护费就高达8000万,甚至被外媒断言“注定荒废”,那么事直至今日,鸟巢究竟是赚是赔了? 回到2001年,北京成功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全国上下为之振奋。作为奥运主办城市,北京需要一座象征性的主体育场。 于是,从2002年起,北京开启了全球征集设计方案的工作,一共收到了44份提案。 最终脱颖而出的“鸟巢”设计,是瑞士赫尔佐格和德梅隆事务所与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的联合作品——那交错缠绕的钢结构,像极了鸟儿搭建的巢穴,既透着工业美学的力量,又藏着东方文化的意趣。可方案刚公布时,争议就没断过:有人说35亿的造价太铺张,也有人担心那复杂的钢结构将来维护起来是“无底洞”,连一些建筑界同行都私下嘀咕“这么特立独行的设计,赛后能派上用场吗?” 事实证明,这些担心没说错一半,但也没对全。2008年奥运会开幕式那晚,当李宁吊着钢丝绕着鸟巢穹顶奔跑,当圣火在主火炬台点燃,全世界都被这座场馆的气势震撼——那一刻,它早已不是单纯的体育场,成了中国向世界展示自信的窗口。可奥运会结束后,“赛后运营”的难题立刻摆在面前:8000万的年维护费可不是小数目,光是钢结构的防腐处理,每年就得花掉2000多万,还有10万个座椅的检修、空调水电的能耗,每一笔都得实打实掏钱。 外媒那句“注定荒废”,其实是见惯了欧美奥运场馆的窘境——悉尼奥运会主体育场赛后使用率不足30%,最后只能靠缩减座位、出租场地勉强维持;雅典奥运会的场馆更惨,不少直接沦为废墟,成了“城市伤疤”。他们觉得,鸟巢这么大的体量,这么高的维护成本,迟早也会走上同样的路。 可鸟巢偏走出了不一样的路。运营团队没把它当成“奥运遗产标本”,反而放低姿态接各种活动:从周杰伦、五月天的演唱会,到中超联赛、田径世锦赛,再到冰壶世界杯(为了办冰雪赛事,还专门改造了可转换的冰场),甚至连企业年会、校园运动会都接。就说2023年吧,鸟巢光大型活动就办了28场,每场平均能吸引4万名观众,光门票收入就过亿。还有旅游收入,每年有近300万游客来打卡,门票加上周边文创,又是一笔不小的进账。 更值的是那些看不见的“账”。鸟巢所在的奥林匹克公园,原本是北京北郊的偏僻地带,现在成了黄金商圈——周边的写字楼租金比十年前涨了3倍,商场周末的客流量能排进北京前三,连地铁8号线、15号线的客流都靠这儿撑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鸟巢再次成为开闭幕式场地,全球数十亿人又一次透过它看到北京,这种城市形象的提升,根本没法用金钱衡量。还有2014年APEC会议、2017年“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这些重大活动选在鸟巢举办,背后都是它作为“国家地标”的公信力。 现在再算笔明白账:截至2024年,鸟巢累计运营收入已经超过60亿,虽然每年8000万的维护费照付,但扣除成本后,早实现了盈利。更重要的是,它没像外媒预言的那样“荒废”,反而越活越年轻——去年还推出了“鸟巢夜间灯光秀”,成了北京夜游的新打卡点;针对亲子家庭搞的“小小建筑师”体验活动,周末场场爆满。 那些当初说它“铺张”的人,现在也该改口了。一座好的场馆,从来不是办一次奥运就完事的“一次性用品”,而是能持续给城市造血、给市民带来欢乐的“活资产”。鸟巢花的35亿,赚回的不只是真金白银,还有一座城市的活力和一个国家的体面。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