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chinatimes.net.cn)记者刘昱汝徐芸茜北京报道
10月9日上午,作为雄安新区首批疏解央企的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正式迁驻雄安,并开启常态化办公。这标志着酝酿八年之久的“千年大计、国家大事”进入了央企总部疏解落地的新阶段。
目前,中国华能总部及直属单位1000余名员工已在新办公室进入工作状态;中国中化总部及配套单元近1000名员工也已在新办公场地有序开展工作。这不仅为雄安这片热土注入了澎湃的央企动能,更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雄安新区建设发展迈出了从“建”到“疏”的关键一步。
中国企业联合会特约高级研究员刘兴国在接受《华夏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央企是雄安新区新增投资和新增企业的重要来源,央企要做雄安新区经济社会发展坚强支撑,既要做好相关服务有力支持雄安新区发展,又要主动提供机会带动雄安新区发展。
已有三家央企总部正式入驻
此次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的迁驻,绝非简单的物理空间位移,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中一枚至关重要的“关键落子”。
公开信息显示,中国华能是经国务院批准成立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创立于1985年,是最早的电力企业之一。2002年启动电力市场化改革以来,长期是最大的发电企业,在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第17位,主营业务为电源开发、投资、煤炭和交通运输等。公司拥有57家二级单位、480余家三级企业,5家上市公司,分别为华能国际(600011.SH)、内蒙华电(600863.SH)、新能泰山(000720.SZ)、华能水电(600025.SH)、长城证券(002939.SZ)。位列2025年《财富》中国500强排行榜第68位。
中国华能雄安新区总部大楼总建筑面积约11.11万平方米,地上部分北侧塔楼26层,建筑高度为130米,另有南侧塔楼9层、裙房4层,功能包括办公、会议、管理中心以及企业展示、配套服务及配建设施等。中国中化大厦设计结构高度约150米,为雄安新区最高建筑,其设计灵感源于白洋淀“金芦苇”造型,顶部塔冠如一朵盛放的“牡丹花”,是中化大厦的“点睛之笔”。
据悉,中国中化是由中国中化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化工集团有限公司联合重组而成,于2021年5月8日正式揭牌成立,国资委央企名录排名第43位。旗下拥有扬农化工(600486.SH)、中化国际(600500.SH)、昊华科技(600378.SH)、中国金茂(00817.HK)等多家境内外上市公司。截至2023年底,中国中化总资产1.6万亿元,全年营业收入超过1万亿元,位列2024年《财富》世界500强榜单第54位。
早在2024年10月,中国星网已率先入驻雄安开启办公,而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总部项目正处于精装修阶段。截至目前,雄安新区已有三家央企总部正式入驻。
如今,启动区已形成“2+1+1”的央企布局雏形,四座总部建筑如同坚实的基石,支撑起非首都功能疏解的核心承载区。天眼查显示,中国华能、中国中化、中国星网以及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的注册地址均已正式变更为“河北省雄安新区启动区”,完成了从法律到物理空间的全面迁移。
“近年来,既有央企集团总部入驻雄安,也有央企二三级子公司进驻,为雄安建设注入了强大经济活力与创新能力。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规模体量上看,雄安都是承接中央企业疏解非首都功能的重要目的地。”刘兴国表示。
央企与新区的“双向奔赴”
记者了解到,一直以来,雄安新区高度重视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为央企在雄安的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从办公场地的规划建设到员工生活的配套服务,新区相关部门主动对接企业需求,在政策落实、资源协调等方面高效协同,确保了企业搬迁过渡平稳有序。
“雄安新区的央企疏解工作正在稳步进行。首批标志性疏解项目已经加快落地,第二批在京央企的疏解也已启动。这表明政策推动下的非首都功能疏解工作正在有序进行。”港股100强研究中心顾问、经济学家余丰慧对本报记者表示,具体的成果评估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央企总部及下属机构的实际迁移数量、新设立或搬迁的企业的运营状况、对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以及疏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等。
此次中国华能和中国中化顺利迁驻并实现常态化办公,正是新区疏解服务保障能力的生动彰显,也为后续更多央企疏解入驻积累了宝贵经验。“作为首批服务雄安新区建设的能源电力央企,中国华能将积极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加快雄安新区建设,持续贡献华能力量。”中国华能相关负责人称,下一步,中国华能将充分发挥产业优势,在雄安新区统筹推进“四板块一中心”战略布局,立足当好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三个排头兵”,持续做好能源保供、经营提效、绿色发展等各项工作,在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中展现更大的担当作为。
“中国中化深刻认识到此次迁驻雄安,对公司发展而言是一次难得的历史机遇,是公司全面融入国家战略大局、深度参与雄安新区建设的关键一步。”中国中化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中国中化将以雄安为新的战略支点,充分发挥自身在科技创新、产业发展、绿色转型等领域的优势,为“千年大计”注入强大的“中化动能”,与雄安新区同频共进、共生共荣。
余丰慧认为,未来,应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确保能够支持更多企业和人口的迁入;制定和实施更有力的人才引进和保留政策,打造优质的人才发展环境;推动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提升新区的生活便利性和品质;加强与北京等地的协同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可以看出,央企的集聚效应已初步显现。中国星网入驻后,已吸引60余家航天科技企业落户,形成空天信息产业集群;中国华能、中国中化的到来,正推动电力装备、绿色化工等产业链向雄安延伸。
雄安新区党工委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当前,雄安新区已进入大规模建设与承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并重阶段。未来,新区将进一步完善服务保障工作,为后续其他疏解单位入驻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