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也许是好事。一群不劳而获,没有血性的人,整天就知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加沙消失也许是好事。一群不劳而获,没有血性的人,整天就知道哭诉,要救济,然后回家,睡觉生孩子。这样的民族没有血性,没有志气,是一群扶不起来的阿斗。原先的领导人阿拉法特只会敛财和中饱私囊,把巴勒斯坦人的苦命生活当成敛财工具。巴勒斯坦没有人真正的想建国的,建了国没有了援助,他们咋生活? 这种尖锐的观点,像一把刀子,直指加沙地带长期存在的困境。当我们拨开冲突的硝烟,审视这片365平方公里土地的经济脉络时,会发现一种令人窒息的依赖性。加沙并非生来如此。历史上,它曾是柑橘飘香的农业区,其农产品出口一度占据经济结构的85%。 然而,历史的转折点,特别是1967年后,加沙的经济自主权被逐渐侵蚀。以色列在加沙推行的经济政策,被一些学者形容为“去发展”的过程,当地农业受到限制,传统手工业被大量涌入的以色列商品冲击,而投资则集中于住宅而非工厂和基础设施。这为日后的经济困局埋下了伏笔。 2007年哈马斯上台后,以色列的全面封锁成为了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加沙的经济命脉被彻底扼住。数据显示,从2006年到2022年,加沙的人均GDP大幅下降了37%。 曾经有13万加沙人在以色列务工的景象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以色列严格控制着人员与物资的进出,燃料、建筑材料甚至化肥都被禁止或限制进入。 电力每天只能供应约12小时,98%的井水因污染和过度开采而无法饮用。在这样一个被形容为“巨大监狱”的地方,正常的经济发展几乎无从谈起。 当生存本身都需要依赖联合国近东救济工程处每日的粮食配给时,谈论远大的建国理想,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然而,将这一切简单归咎于民众的“不劳而获”或“没有血性”,或许忽略了这片土地最深的痛楚。哈马斯的武装抵抗,在国际社会眼中是恐怖主义,但在一些加沙居民看来,却是另一种形式的呐喊。 一位在废墟中牺牲的哈马斯指挥官辛瓦尔在日记中写道:“我们不是天生就想死,但我们更不想活在永远的囚笼里。”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当和平建国的道路被高墙、封锁和定居点切割得支离破碎时,绝望便会催生出极端的抵抗形态。 这种抵抗,与其说是“血性”的体现,不如说是一种看不到希望后的殊死一搏。2023年10月的袭击,其背景之一正是为了阻止沙特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避免巴勒斯坦问题被彻底边缘化。 加沙的人道主义状况,已经达到了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口中“超出人类理解的灾难性程度”。医疗系统几近崩溃,超过一半的供水与卫生系统陷入瘫痪。 以色列甚至以“帐篷杆可被用于军事目的”为由,数月来禁止向加沙输送帐篷,让无数流离失所的家庭在风雨飘摇中挣扎。在这样的环境下,民众的“哭诉”或许并非软弱,而是一个民族在持续苦难中发出的本能呻吟。 近期,一则消息似乎为这片绝望的土地带来了一丝转机。联合国负责人道主义事务的副秘书长汤姆·弗莱彻宣布,这是“799天以来的首次希望时刻”。一项大规模的人道应急计划已经启动,计划在60天内向超过210万人提供粮食援助,并着手修复医疗、供水和发电系统。 这仿佛是在一片焦土之上,试图重新播撒希望的种子。但希望的种子能否发芽,仍充满未知。即便停火协议已经签署,加沙城的局势依然紧张,以色列的袭击仍在继续,民众不敢走上街头庆祝。这种脆弱的和平,随时可能被新一轮的暴力所撕碎。 、 加沙的命运,究竟是走向“消失”,还是能在废墟中获得重生?这个问题拷问的不仅仅是巴勒斯坦人自己,更是整个国际社会的良知与智慧。 当一个地方的经济被系统性摧毁,民众的尊严被长期践踏,我们究竟是应该指责其沉沦,还是应该反思造成这一切的根源? 如果国际社会能够真正落实援助,保障其发展的权利,打破封锁的枷锁,加沙是否还能找回曾经的生机?这盘棋的走向,取决于每一个棋手的选择。你认为,一个地区的“消失”是文明的进步,还是文明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