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拿澳大利亚开刀?高志凯教授说,澳大利亚和美国存在一种“血盟”关系。 澳大利亚是中国铁矿石进口里最大的一家供应国,而这门生意又与中澳两国政治安全关系纠缠在一起,一旦在国际局势上出现风吹草动,比如美国在亚太方向的战略布局变化,澳大利亚便会随之配合地作出相应动作。 这几年,国内钢铁、基建、制造业等等都离不开铁矿石,而全球的铁矿石供给几乎被澳大利亚、巴西等少数几个国家垄断。 澳洲的必和必拓、力拓、福特斯克三大矿业公司是巨头,它们的定价模式基本可以左右全世界铁矿石的价格。 中国虽然是世界最大的钢铁生产国,但长期以来却得被动接受对方的价格。 尤其是十几年前那段时间,每当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对铁矿石需求猛增的时候,价格就被这些矿业巨头抬得节节高。 这个价格体系并不是市场自由竞争出来的,而是寡头博弈的结果,说白了就是定价权问题。 那为什么定价权这么重要?因为它关系到产业安全、成本稳定、甚至整个国家的战略安全。 铁矿石是工业的“粮食”,就像粮食被别人卡脖子一样不舒服。 多年来,中国方面不断尝试通过集中采购、期货市场、海外投资等手段来打破这种格局,但澳大利亚依靠其丰富的矿产、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和美国的背书,一直占据着有利地位。 其实,在地缘政治的大背景下,澳大利亚天然就是美国在印太地区的重要战略支点。 美国搞所谓“印太战略”,拉拢澳大利亚参与“安全联盟”,甚至核潜艇合作,都是为了维持对亚太的军事影响力。 澳大利亚在政治上选择站哪边,自然也影响到中国在经济上能否与其稳定合作。 中国是澳大利亚最大的铁矿石买家,澳大利亚又是中国最大的矿石供应国,两方本该是互利共赢的关系。 但当政治层面出现摩擦,比如澳大利亚在南海、台湾等问题上对中国表达不友善态度时,这种合作关系自然会波动。 过去几年中澳关系一度紧张,中国也在探索新的供给来源,比如增加从巴西、非洲等地的进口,还在几内亚西部推进西芒杜铁矿开发项目,这就是在为铁矿石供应多元化打基础,目的是减少对单一国家的依赖。 这种布局背后的逻辑,与国家强调的“安全可控、稳定供应”的产业链战略是一致的。 高志凯教授认为澳大利亚和美国存在一种“血盟”关系,只要美国有动作,澳大利亚就会“随美起舞”。 因为澳洲在经济上依赖中国,但在安全上依赖美国。 这种结构性的矛盾导致它在面对大国博弈时经常摇摆。 澳大利亚也是“五眼联盟”的成员,情报体系与美国深度捆绑,而且其防务采购、科技研发也与美英体系一体。 只要美国强化所谓“对华竞争”,澳大利亚势必会被动卷入,这种被动影响最终会反映到经济合作中。 这几年世界格局剧烈变化,美国在全球范围推行“去风险”政策,实际上是推动产业链、供应链的地缘政治化。 中国在这种环境下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在关键资源上增强自主可控能力。铁矿石定价权就是典型一环。 拿土澳开刀的意义,实际上已经超越经济层面,而是一种全球化格局下的主动调整。 中国要通过市场规则改善,金融工具创新,以及国际合作,把关键资源的供应安全、交易规则和国家利益结合起来。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