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石光银种下的6万亩林场被纳入生态林场,禁止砍伐,这样一来,石光银手握几千万的资产不仅挣不到钱,每年还得倒贴几十万,就在他不知道咋办的时候,转机出现了。[无辜笑] 当时陕西定边的石光银遇到了一个难题,他从80年代开始带着乡亲们在毛乌素沙漠边缘种树,用了十几年时间种下6万亩林子,这片林子按市场价值估算,木材价值超过2000万元。 但这一年林场被纳入国家生态公益林保护范围,明令禁止商业性采伐,这意味着林子不能卖了,每年的防火、病虫害防治、巡护等开支却一分不能少,每年要花掉40多万元。 石光银当时50多岁,手里的积蓄很快见底,他雇的十几个护林员工资要按月发,防火设备要定期维护,遇到虫害还得花钱买药剂,林子越大花钱的地方越多。 1999年国家启动“退耕还林”工程,开始对生态公益林实施补偿政策,石光银的林场符合条件,每亩每年能拿到几十元的生态补偿金,6万亩林子一年下来,补偿金刚好能覆盖基本管护费用。 这笔钱解决了最迫切的问题,石光银不用再为护林员工资发愁,也不用担心防火设备没钱维修,但他清楚仅靠补偿金只能维持现状,不能让乡亲们真正富起来。 2002年前后石光银开始尝试在林下空间做文章,他选择在树林间隙养殖土鸡,因为鸡能吃掉林下的害虫,粪便还能给树木施肥,第一年试养了2000只鸡,卖鸡和鸡蛋收入了8万多元。 看到效果后他又在林间套种了黄芪、甘草等中药材,这些药材耐旱耐阴,不需要大量投入,收获后直接卖给药材收购商,2005年林下经济给他带来了近30万元的额外收入。 周边村民看到石光银的路子能走通,也陆续加入进来,有人在自家承包的林地里养羊,有人种蘑菇,还有人搞起了林下旅游,到2010年整个定边县参与林下经济的农户超过500户。 这期间生态补偿标准也在逐步提高,从最初的每亩每年几十元,涨到2015年的每亩75元,2020年又涨到每亩160元,石光银的6万亩林场,光补偿金一年就能拿到近1000万元。 但石光银最看重的不是补偿金的数额,而是这套机制让造林人看到了长期价值,以前大家种树是为了砍树卖钱,现在种树本身就能带来稳定收益,反而没人想着去砍树了。 2018年石光银的林场接待了一批来自内蒙古的考察团,对方问他靠生态补偿和林下经济,一亩林子一年能产生多少价值,石光银算了一笔账,生态补偿160元,林下养鸡和药材收入平均150元,加起来每亩每年能有300多元的纯收入。 这个数字看起来不算高,但胜在稳定持续,而且随着林子越长越密,生态价值越来越高,未来补偿标准还有上涨空间,更重要的是6万亩林子每年能固定50万吨沙土,减少水土流失,这些生态效益无法用金钱衡量。 从1998年陷入困境,到2020年林场年收入突破2000万元,石光银用了22年时间,这22年里,国家生态补偿政策从无到有,从试点到推广,覆盖的林地面积从几百万亩增长到26亿亩。 定边县林业局的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2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3.2%提高到32.8%,沙尘天气从年均60天减少到不足10天,这些变化背后,是无数个像石光银这样的造林人,在政策支持下坚持了下来。 网友们敬佩不已: “这才是真正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老爷子太不容易了,致敬!” “国家政策及时雨!不然英雄流血又流泪,以后谁还去种树治沙?” “补贴也就够个基本维护,想发展还得靠自己,林下经济这路子走对了,很聪明!” “建议当地政府好好推广一下他的经验,尤其是林下种药材那种,带动周边一起富起来才是真本事。” “看着简单做起来难,几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不是一般人能做到的。现在林子成了气候,本身就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您支持将生态补偿标准提高,让更多的“石光银”们没有后顾之忧吗? 官方信源:国家林业和草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