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原以为必和必拓会多坚持几天,没想到这么快就怂了。   事情的起点很普通:钢厂买矿

原以为必和必拓会多坚持几天,没想到这么快就怂了。   事情的起点很普通:钢厂买矿,矿山卖矿,但这一次,买家不干了。   2025年9月底,中国国内铁矿石采购方忽然宣布:凡是必须和必拓以美元计价的铁矿石,一律暂停采购,包括已经在海上运输、在港口待卸的货物也要停收。   几天后,必和必拓被迫妥协,新报价中现货交易改成人民币结算。   这个转折看似仓促,实则是多年布局的集中爆发。   以前铁矿石市场常年是三大矿业公司叫板全球,中国作为需求最大方,却长期处在弱势地位。   矿山定价、定货、结算大部分都掌握在卖方手里。   价格高涨时,中国钢企成本腰斩,汇率波动时,中国进口方承担损失,这也导致买家虽大,却没有话语权。   2022年,中国成立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把分散的买家力量集中起来,形成统一采购合力。   从那时起,中国就开始试图改变自己在交易中被动的角色。   同时,中国在非洲、南美展开矿业投资或合作,意在建立备用矿源。   几内亚、西芒杜矿区就被列为重点,一旦投入产能,就能替代部分澳矿的作用。   到了2025年,中国买家终于拿出杀手锏:结算权。   美元长期作为全球大宗商品结算货币,对进口国有天然优势。   但这一次,中方直接说:除非用人民币结算、不再沿用旧的美元单,否则不再买矿。   这一口气扔出来,震惊全球矿业界。   必和必拓当下压力巨大:中国市场占它出口铁矿石的大头,若失去这一盘,销量和现金流都要受伤。   几番交涉无果后,对方选择让步,现货交易报价款项一夜之间改成人民币。   这一举措不是短时的“要价”,是中国为争夺规则话语权迈出的显著一步。   这件事情的本质,是权力游戏,不是矿石换钱那么简单。   这一次中国用“钱”捂住了“规则”的咽喉。过往卖方掌控着定价权,用美元做交易的话术工具对外输出规则;买方只能被规则绑架。   现在中国倒过来,先从结算方式切入,逼着卖方妥协。   用人民币结算,意味着美元在这笔交易里的支配地位被削弱,意味着卖方要承担汇率风险或在中国市场里接受人民币头寸的变动。   那些还没看清楚的人可能觉得,这不过是一次贸易谈判。   但这一步走稳了,背后是整个大宗商品、资源交易秩序的微妙动摇。   铁矿石只是开端,矿石行业的定价工具、结算体系、信用体系都可能朝多元、可控、买方主导的方向演变。   卖方不再能坐稳“定价机关”位置;买家若有能力,也会争夺规则制定权。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争夺的是未来几十年产业链的命脉控制权,不是单笔交易里的利润高低。   这件事是中国资源外交和产业安全战略里的关键棋子。它的成功与否,不在于这一次能否压下必和必拓的价格,而在于能否让市场普遍接受“人民币交易和买方定价”的范式。   这一轮对弈里,中国用的是耐心和制度设计,不是猛冲。   它先在内部建立集中采购,再在外部布局备用矿源,然后在关键节点撂下“人民币结算”的底线。   未来澳方继续抗拒,那中国更有资本选择替代:既能不买,又能让市场看清楚“拒绝我的代价”。   卖方的忍耐力不比买方强,因为一旦失去市场池,流动性与信誉都受影响。   有的人以为这是“妥协”,其实更多是买方开出的新规则——你想卖给中国,就得遵守中国制定的结算规则。   未来谁能握住规则谁就站在高位。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中国走出了一道新路径:从极度被动到规则参与者。   买矿不只是买便宜,还要买得有尊严,这道转折,值得被记住,也可能成为改变全球资源交易格局的起点。

评论列表

九筒张麻子
九筒张麻子 1
2025-10-10 12:28
商品市场是属于买方还是卖方市场,是由商品稀缺性、不可替代性和需求供给关系决定的。而无论从哪方面考虑,铁矿石都应该是买方市场。但恰恰相反,发展中国家需要的大宗商品,无一例外的都是卖方市场。这不是很蹊跷吗?总有一只无形的大手,一直在操控国际市场价格。归根到底,还是欧美从一战前到现在,控制着世界能源,控制着能源国家,控制着能源交易、能源供给。导致其他需求国家不得不高价、苛刻条件购买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