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河北日报
一曲烽火中的青春壮歌
——评李焱长篇小说《青春如歌》
□王家惠
唐山作家李焱历时六载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河北教育出版社2025年8月出版),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文艺战士在战火中谱写壮丽青春的故事。
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作品,往往聚焦战火硝烟的正面战场。这部小说却跳出传统框架,将目光投向抗战时期的文艺战士,细致刻画了他们如何以文艺为武器,与日本侵略者展开生死较量,创作角度可谓新颖独特。
小说重点呈现了日本侵略者为实行文化渗透,专门成立“宣抚班”,通过剿抚兼施的手段,对沦陷区民众进行奴化教育,从而为读者揭示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另一面:这不仅是一场硝烟弥漫的军事战争,更是一场涵盖政治博弈、经济掠夺与文化侵略的全面战争。小说将抗战文艺兵与“宣抚班”置于对立的叙事框架中,通过两者的交锋与较量,从侧面印证了“正义必胜”的历史规律。
作者对时代生活的描写真实生动。小说中无论是北平、唐山、保定等城市风貌,还是晋察冀边区、冀东抗日根据地的生活场景,都被刻画得细致入微。不仅如此,作品中登场的各类人物也极具鲜活感。英勇坚毅的八路军战士、心怀理想的文艺青年、秉持气节的大学教授、立场复杂的资本家、奴颜媚骨的汉奸,以及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几乎每一个角色都个性鲜明。显然,作者是在充分搜集文字材料、梳理口头传说的基础上,辅以丰富且合理的艺术想象,成功构建出贴合时代的真实感。
这部小说的成功,离不开作者深厚的艺术修养。书中,无论是文学、戏剧、民间舞蹈,还是带有时代特征的音乐元素,作者都能驾轻就熟地融入叙事,毫无牵强生涩之感。这背后,是作者在知识储备上下的苦功。为了还原时代风貌与艺术细节,作者翻阅了大量书籍、资料,不放过任何一个能丰富故事的细节。这种严谨细致的创作态度,为小说打下了坚实的“地基”,让整个故事扎根于真实的时代背景与艺术逻辑之中,而非悬浮的空中楼阁。
作者巧妙调动多种艺术手段,成功塑造出黎明这一艺术形象。黎明出生于资本家家庭,良好的家境赋予他出众的艺术感悟力,教育的熏陶又让他怀揣纯粹的艺术梦想。他笃信艺术至上、爱情至上,最大的理想是成为中国的易卜生。命运的转折始于他寻找失联女友肖竹的旅程,让他走进了八路军剧社。从最初面对革命环境的犹豫彷徨,到历经战火硝烟淬炼,黎明逐渐褪去文艺青年的青涩,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文艺战士。在那个风云激荡的年代,以黎明为代表的党的文艺工作者,用坚定的信仰、英勇的战斗,在烽火中唱响了一曲属于青春的壮歌。
在塑造核心人物的同时,小说还成功刻画了三丫头、肖竹、张晗、吴森、英子等一批鲜活的青年形象。这些年轻人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走到一起,将自己的青春、才华与生命都奉献给了抗战事业,合唱出一曲激昂动人的青春之歌。
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也打破了以往的刻板模式,塑造得极具特色。日本特务铃木一郎和汉奸洪树才,在抗战题材文学作品反派人物谱系中可谓独树一帜。他们并非简单的穷凶极恶,而是有着更为复杂的行为逻辑与身份特征。而对于叛徒李暮云的描写,则带给人们更多的思考。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人物是洪樱桃。作为洪树才的妹妹,她的身份自带矛盾属性。黎明赴北平求学并爱上同学肖竹后,解除了与她的“娃娃亲”婚约。但洪樱桃始终心系黎明,甚至冒险进入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寻找黎明。当她的哥哥洪树才企图以孩子为人质要挟黎明时,她毅然选择站在正义与情感的一边,偷偷带走孩子,隐姓埋名,独自将其抚养长大。战争结束后,她又主动把孩子送还黎明,自己却转身离去,再未露面。
小说以生动的人物群像与鲜活的故事情节,勾勒出一幅战火中的壮丽画卷:一群年轻的文艺工作者,秉持“用艺术打破黑暗,用艺术创造黎明,用青春谱写信仰”的信念,在战争中成长,让青春的光芒不仅闪耀在个人的生命轨迹里,更镌刻在民族救亡图存的伟大征程中,为抗战文学增添了温度和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