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邱行湘被特赦后,原国民党74军军长邱维达看他五十多岁还单身,就说:“有个30多岁

邱行湘被特赦后,原国民党74军军长邱维达看他五十多岁还单身,就说:“有个30多岁的女工,人不错,饭做得也好吃,你要不和她相处看看?” 1965年,南京。57岁的邱行湘抱着刚出生的儿子。 这个曾被蒋介石称作 “邱老虎” 的黄埔少将,17 年前在洛阳战役被俘,甚至被老蒋误办了追悼会。谁能想到,他晚年竟能有这样安稳的家。 这份安稳的起点,要回到 1961 年春天,邱维达对他说的那句话。 1959 年 12 月 4 日,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的广播念出特赦名单。“邱行湘” 三个字落下时,52 岁的他愣了 —— 从 1948 年被俘到这天,他先在河北改造,后转功德林,起初满心抵触。 直到 1950 年志愿军入朝,熟悉美械装备的他主动写了万字军事研究资料,看着材料送往前线,他才懂:“军人的担当,不止于阵营。” 特赦后,邱行湘到全国政协当文史专员,和杜聿明、王耀武一起整理战史。工作步入正轨,独处的冷清却越来越重。他请假回江苏溧阳老家,双目失明的老母亲摸到他下巴的痣,哭着喊:“老四? 娘以为等不到你了!” 他跪倒在母亲膝前:“儿子再也不走了。” 有人叹:“要是陈懿还在就好了。” 他才想起,原配 1947 年患癌去世后,自己已单身 14 年。 1961 年秋,邱维达夫妇找上门时,邱行湘正在整理淞沪会战史料。邱维达也是黄埔出身,曾是国民党 74 军军长,特赦后在江苏文史馆工作,两人因史料整理熟络起来。 邱维达塞给他一杯热茶,说:“老邱,你都 53 了,不能一直一个人过。我认识个纺织厂女工张玉珍,35 岁,踏实会做饭,你们见见?” 邱行湘手一抖,茶水洒了半杯:“我这身份,别委屈人家。” “人家知道你的情况,说你抗战有功,后来的事是时代使然,就图个老实人过日子。” 邱维达妻子接过话。 架不住劝说,邱行湘答应见面。那天他穿了新中山装,局促地坐在公园长椅上。张玉珍来了,穿洗得发白的工装,头发梳得整齐,笑着说:“邱先生,听说你爱吃家常菜,以后我做给你尝。” 没有多余寒暄,这句实在话让他松了肩。张玉珍说自己早年丧夫,在纺织厂做工养活自己,语气坦然;邱行湘说起抗战守南京的惨烈、功德林吃的粗粮饭,她认真听:“人肯向前看,就没有过不去的坎。” 那之后,张玉珍常邀邱行湘吃饭。红烧肉炖得酥烂,野菜馄饨像他娘早年做的,他吃得眼眶发热。 一次他感冒,张玉珍提来姜汤和粥,守着他喝完才走。这份踏实,是他漂泊半生从未有过的。 相处越久,邱行湘越动心,可过往身份像块石头压在心头。张玉珍看穿了:“我爹也是抗战老兵,他说军人的对错,看心里有没有家国。你在淞沪拼过命,又给志愿军写资料,够了。” 这番话解开了他的心结。1962 年春节前,两人结婚。香港《大公报》报道了这事,标题是《从 “追悼会” 到结婚典礼》,照片里两人笑得灿烂。 婚后日子平淡充实。张玉珍把家打理得井井有条,邱行湘下班总能闻见饭菜香。1965 年儿子出生,他抱着孩子反复说:“爹陪你长大,再也不分开。” 安稳日子没持续多久,70 年代初,邱行湘被确诊肺癌。拿到诊断书,他沉默良久,张玉珍红着眼眶说:“别怕,我陪着你。” 此后,张玉珍每天天不亮就去买新鲜食材,按医嘱做营养餐,夜里定时帮他擦汗、喂水。 组织安排了最好的胸科医生,还特意批了假期。他化疗呕吐时,张玉珍抱着他的背轻拍,读他写的文史资料:“你还有好多事没做,得好好活着。” 凭着这份坚持,邱行湘竟挺了过来。他重回工作岗位,写了多篇文史资料,还在江苏电台对台湾宣传和平统一,把自己和张玉珍的结婚照登在港台报纸上,用亲身经历证明共产党的改造政策。 有人问他这辈子最庆幸的事,他指着张玉珍说:“打赢过仗,悔过过错,最幸运的是老来遇到她,有了真正的家。” 1996 年,邱行湘在南京病逝,享年 89 岁。临终前,他握着张玉珍的手说:“这辈子,有你值了。” 从叱咤的 “邱老虎” 到平凡老人,邱行湘的一生跌宕起伏。而张玉珍用一碗碗家常菜、二十多年的陪伴,给了他最温暖的结局 —— 历经风雨后,总有人为你留灯、做饭,把颠沛流离过成细水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