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亿中国人养不起高速?8年亏空6万亿,美国高速免费却能盈利。美国的高速随便上,不收费,最后还能盈利,可中国的高速要收费,反而还亏欠,8年时间足足有6万亿的亏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大家怎么看,一起评论区唠唠! 咱们高速曾被吐槽得最狠的一句话是——“美国高速免费,而咱们高速收费还亏6万亿”,听着确实扎心:美国随便上路不花钱,中国人每开一公里都得掏腰包,还越修越欠,难道真是建错方向了? 其实啊,这事儿得翻开账本,一笔一笔算清楚,才知道到底是谁在付钱,钱又花到哪儿去了。 先看第一笔账,中国的“亏”,主要亏在建设上,美国高速早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就修完了,而中国是这二十年拼命赶工出来的。 修路的钱哪儿来?只能贷款,全国高速背着六万多亿债,每年光利息就要还两千多亿,你以为收的过路费都进了口袋?其实一半被银行拿走。 再看看造价,美国高速大多修在平原上,成本低、周期短,中国可不一样,地形复杂,修一公里路动不动上亿。 像四川的雅西高速,桥梁和隧道占了七成,单公里造价2.2亿,西部很多地方一条高速跨几座山、钻十几个洞,花钱像倒水。 而且这些地方车流量又少,甘肃、青海有些高速,一天跑不了几辆车,收的钱连利息零头都不够,全靠东部高速补贴。 所以中国高速表面亏,其实不是运营亏,而是建设太猛、速度太快,短短三十年,修出了全球最长的高速网,这种投资节奏放任何国家都得喘气。 反观美国,它的“免费”看着爽,实则暗藏收费套路,美国司机每加一加仑汽油,都得交18.4美分的燃油税,柴油更高,24.4美分。 这钱直接进联邦公路信托基金,用来修路养路,也就是说,美国人是把过路费藏在油价里了,开得越多,加油越多,交的钱就越多。 更重要的是,美国的高速便宜,平原多、地势缓,修起来简单得多,再加上当年有钱,全款修路不用贷款,根本没利息压力,养护的钱从燃油税和州财政里出,形成良性循环。 但服务区还搞垄断,一瓶水三倍价,广告、停车、拖车都能赚钱,表面免费,其实账早就埋进油价和服务体系里。 有人调侃:美国人走的是“看不见的收费”,中国人走的是“明码标价”,这话没错,但中国之所以不能照抄美国那套,是有它的道理的——这才是第二笔账的关键。 很多人说,中国为什么不学美国搞燃油税?别急,这账真不能那么算,第一,货车在中国是公路的主力军,承担着七成的货运量,也是磨损路面最狠的家伙。 要是按油耗收税,那结果就是小轿车在替大卡车买单,货车油耗是小车的十几倍,税就该交十几倍,可要是统一按加油收税,公平性就没了。 中国的新能源车发展太快,2023年全球卖出的电动车里,六成都在中国,电动车不加油,燃油税根本收不到钱。 你现在要改成那套制度,几年后电动车满街跑,公路基金还得断粮,所以燃油税这条路,在中国压根走不通。 还有啊,中国高速的意义不一样,美国修路是为了经济效率,中国修路是为了发展平衡,美国只修大城市间的通道,中国却要让县县通高速。 比如云南的杭瑞高速穿过横断山脉,虽然车少,但让无数偏远村镇第一次有了“出山路”,农产品能卖出去,旅游业能起来,物流成本降了四成,你要按账面算,它确实亏,可算上地区发展,它是赚的。 有人说,中国高速在“亏钱养未来”,这话一点没错,国家花大钱铺路,不是为了收费,而是为了通,通了路,产业链才连起来,经济才活起来。 现在的高速系统,也在一点点“自我造血”,全国ETC普及率已经超过98%,人工收费站减少八成,节省了上百亿的人力成本。 而各地还把优质高速打包上市,东部的高速赚钱,也在反哺中西部路网,让整个系统慢慢平衡。 再往后看,随着贷款慢慢还清,债务高峰过去,中国高速迟早会进入“养路不欠债”的阶段,那时候,再考虑降费甚至免费都不晚。 美国现在还在为电动车普及头疼,燃油税收入降了12%,开始研究“按里程收费”,而中国这边,可能已经准备跳过那一步,直接进入智能交通和新能源收费时代。 所以,别被账面吓到,美国的“免费”是因为早修早赚完,中国的“亏损”是因为修得快、修得多,美国的路赚的是时间红利,中国的路赚的是发展红利。 那6万亿的亏,不是赔本,是首付,首付交完,后面就是红利,等全国的桥都修通、隧道都打通、山里人都能坐上高铁和高速出行时,那些被叫做“亏损”的路,其实早就开始回本。 一句话——美国高速是老房东吃利息,中国高速是新房东还房贷,看账看短期,叫亏;放眼三十年,叫投资。 亏的,不是钱,是为了让整个国家跑得更快。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踊跃留言!麻烦看官老爷们阅读后点赞关注,谢谢! (个人观点,理性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