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现在正准备把自己实战打出来的无人机技术,卖给全世界最能造武器的美国。 乌克兰的FPV无人机从前线实战中迭代出来,每架成本压到800美元,就能精准打击目标。2024年,本土300多家工厂累计产出400万架,靠模块化组装和每周软件更新,针对干扰信号调整频段。美国军方看中这点,他们的MQ-9型号单价超3000万美元,部署周期长,维护麻烦。Replicator计划本想复制廉价选项,但供应链中断和测试故障让进度卡壳。 泽连斯基8月抛出五年框架,每年合造1000万架,总值瞄准数百亿美元,通过授权换资金和设备。乌克兰提供核心算法和组装流程,美国企业付版税,获战场数据访问权。谈判中,美方审阅原型图纸,讨论首批订单物流,从敖德萨港直达加州仓库。乌克兰强调,这些设计源于操作员反馈,机身用3D打印塑料,电机商用采购,总重轻便,适合短距突袭。 关键障碍是供应链,FPV中电机和传感器80%来自中国供应商,如深圳的步进电机。美国军规禁止此类部件进系统,担心后门风险。乌克兰团队模拟替换,用欧洲替代品测试,重量增15%,续航降20%,单价从800美元升到1400美元,月产量减半。美方工程师组装样机,信号偶尔中断,暴露兼容问题。乌克兰建议分阶段过渡,先出口训练版,再本地化生产,目标产能翻番。 政治层面,泽连斯基方案想绑定长期支持,协议签了,美国须年度采购,不管谁上台。美方指出国会预算冻结,政府关门一周,军援资金卡在参议院。乌克兰提出先签备忘录,锁知识产权,等财政法案通过再推进合同。谈判扩展到出口潜力,战后乌克兰工厂供北约盟国,年产1500万架,但美方忧技术外流,乌克兰出示管制清单,只限授权伙伴。 整个过程凸显乌克兰从受援到输出的转变,他们的实战经验填补美国短板。Replicator借鉴乌克兰集群战术,10架同时避障,成功率92%。但中国部件依赖让交易尴尬,76%的本土厂家想脱钩,却面临成本飙升。谈判文本草拟,条款包括知识产权共享和数据交换,首批50万架订单待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