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又说“双11”:“无感”胜“有感”?丨唐探

四川在线记者唐泽文

今年的“双11”,已经正式开始了!

10月9日中午,京东官方宣布当晚8点“双11”正式开始。有多少人的第一反应是:“双11”咋越来越早了哦?

没记错的话,已经连续四五年,“双11”的标签都是——有史以来最早一届“双11”。

早有早的好处。

一个是消费者回归理性:没那么便宜了,但能有效抑制冲动消费。

其实大家都能感知到的一个变化是,以前“双11”就一天,折扣相当“猛”,那时可是“真5折”!我还记得,2015年“双11”我买过一个鼠标,第二天转手卖,直接有人加价200元收。

所以那时候的我们,很多人的心理想法是:管他有用没哦,买了再说。

这样的消费心理下,你是不是曾在“双11”期间买了许多可能就不咋用得上的东西?消费的理性度比平时低了很多。

一个是平台运行更顺畅:一方面,不理性的消费造成的退换货,给平台带来了不少无效工作量;“双11”当天的物流峰值造成的爆仓,也让运营压力剧增。

更重要的是,“真5折”所带来的运营成本。

个人认为,“真5折”之所以会出现,在于当时那个消费时代的特殊节点:平台经济初露锋芒,这种没有门店看不到实体货物的方式,还并没有大规模被消费者普遍接受。

说得再直白一点,电商平台需要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不“崴”。

而最直接的方式,就是用钱“砸”出这样一个人造的“节日”,让越来越多的消费者看见、感受、接受。

而当下的状况是,互联网用户规模已接近天花板,增量市场所剩无几,靠烧钱换增长的模式,已然行不通了。

优惠的力度小一些,促销的时间长一些,继续维持这个“人造节日”的感知度,自然成为了各个平台更合理的一个选择。

这样一来,于双方而言:降低了非理性消费的可能,摊平了物流的瞬时流量——你是不是也发现,以前“双11”抢购的东西动辄需要等上一个月的情况,现在也没有了。

从当下这个节点看,“双11”的电商之战,正在从之前的增量市场的争夺,变为存量市场的博弈。

几天后,京东将举行“双11”期间的重点活动“京喜开放日”。其旗下京喜平台的一个核心标签就是性价比。由此可以预见,今年京东将把“性价比”作为活动的一个主攻方向。

同样是今天,抖音电商也开启“双11”。除去常规促销手段,今年的最大变化是:把目标重点转向了商家,推出七大手段对他们进行扶持,加大免佣、现金补贴、物流保障、流量激励等等。

个人观点,短视频平台,超级头部主播由于种种原因正在减少直播频次,“几家超大”的直播电商态势可能逐步落幕。有质量且“百花齐放”的腰部主播,可能会成为这个赛道的最重要支撑。这或许就是抖音这次目标转向的背后原因。

艾瑞咨询发布的《2024年中国电商市场研究报告》显示,中国电商市场进入存量市场主导的发展阶段,增长压力愈加凸显,拓展新业务成为电商企业维持增长的关键。

除了买东西,囤酒店、买旅游,可能也会成为今年“双11”的一个新亮点。

总之,从消费者的视角看,似乎现在的“双11”正变得“无感”。

但“无感”的背后,是电商行业正在进行的一场更可持续的革新:谁能更好地整合资源、提升效率,更有质量地服务用户,谁就能在存量市场中赢得长期优势。

这一局,或许“无感”有机会胜“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