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

1951年2月5日,血战长沙的李玉堂被枪杀于台北碧潭刑场。临死前,蒋介石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一个“耻”字,而李玉堂同样高呼: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 李玉堂是山东广饶人,性子跟咱山东汉子一样直爽,打仗更是出了名的猛。当年他揣着“救国救民”的念头考进黄埔一期,算是蒋介石的“嫡系门生”,从北伐战争就跟着部队往前冲,从广东一路打到南京,没少在枪林弹雨里捡回一条命,蒋介石那时候也真器重他,一路把他提拔到了中将军长。 要说李玉堂这辈子最硬气的时刻,还得是抗战时的长沙会战,尤其是1941年的第三次长沙会战。那时候他任第十军军长,守的是长沙城的核心阵地,上头给的命令就四个字“死守不退”。当时日军兵力比他多一倍,装备也比他精良,白天用飞机炸得城墙上全是坑,晚上就派部队轮番冲锋,第十军的士兵伤亡惨重,有的连队到最后只剩十几个人。 他没躲在指挥部里等消息,天天揣着枪往前线跑,跟士兵一起吃糙米、喝冷水,子弹打光了就跟日军拼刺刀,还跟士兵说“咱守的不只是长沙城,是背后千千万万老百姓的家”。就这么硬扛了七天,硬生生把日军挡在了城外,最后配合外围友军完成合围,把日军打得丢盔弃甲,这仗也是抗战后期正面战场少有的大胜仗,第十军还因此得了“泰山军”的称号,李玉堂的名字当时在全国都响当当。 可到了解放战争时期,李玉堂的劲儿就泄了。他跟身边的老部下说“都是中国人,拿着枪对着自己人,这仗打不下去”,所以部队打仗时一直很消极,没怎么主动进攻。后来国民党节节败退,他没办法,只能跟着大部队退到台湾,本想凭着抗战时的功劳,安安分分过几天安稳日子,没成想栽在了妻子陈伯兰身上。 陈伯兰心里一直想着回大陆,偷偷跟地下党有联系,想找机会带着家人回去,这事被李玉堂知道了。他没举报,也没制止,就想着“夫妻一场,她也没坏心眼,总不能断了她的念想”,可他没料到,台湾当时正是特务遍地的时候,这事很快就被查了出来,他也跟着被抓进了监狱。 当时不少黄埔一期的同学、还有当年跟他一起打长沙的老部下,都跑到蒋介石面前求情,说李玉堂抗战有功,只是一时糊涂知情不报,求蒋介石看在多年的情分上给条活路。可那时候蒋介石刚到台湾,心里虚得很,就怕有人跟大陆勾连,想拿个“大人物”开刀立威,李玉堂刚好撞在了枪口上。 蒋介石不仅没松口,还亲自在判决书上批了个“耻”字,这字批得真让人寒心。李玉堂一辈子没做过对不起国家的事,抗战时把命豁出去保家卫国,结果到最后,却被自己效忠了半辈子的人扣上“耻辱”的帽子,还要了他的命。 临被枪杀那天,李玉堂穿着一身洗得发白的旧军装,腰杆挺得笔直,没哭没闹,就对着刑场的方向高呼那两句“一生为国,如此下场,心有不甘”。这话里全是委屈啊!他没倒在日军的枪口下,没折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最后却死在了自己人的枪里,换谁谁能甘心? 咱客观说,蒋介石批的“耻”,从来不是李玉堂的耻,而是他自己卸磨杀驴、猜忌功臣的凉薄。李玉堂的“不甘”,是对自己一生忠勇却遭冤杀的控诉,也是那个年代不少国民党爱国将领的缩影。抗战时期的“泰山军”军长,就这么不明不白没了,实在让人惋惜。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评论列表

求是
求是 11
2025-10-10 21:13
蒋死后无葬身之地,只为作孽太多
HONXIA
HONXIA 9
2025-10-10 21:17
抗日英雄,却遭如此下场,难怪蒋该死也没好下场
用户10xxx29
用户10xxx29 8
2025-10-10 21:56
蒋光头天下最可耻人
用户15xxx04
用户15xxx04 2
2025-10-10 21:50
在中国历史上会有蒋的一笔。
用户85xxx42
用户85xxx42 2
2025-10-10 21:50
这李玉堂是自己想方设法要去台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