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41岁戴笠借口加班,把秘书余淑衡,带到了卧房,戴笠递给她一杯咖啡:“提提神!”余淑衡喝了两口,突然四肢无力,晕倒在地……[无辜笑] 戴笠早在湖南临澧特训班就注意到了这个年轻女孩,专门安排人将她调到身边,余淑衡想要报案或离开,却发现自己完全被控制住了,戴笠派人找到她在老家的未婚夫,威胁对方解除婚约,她的母亲被接到重庆“照顾”,实际上是变相软禁,防止余淑衡逃跑。 外人看来,余淑衡的生活令人羡慕,她住在重庆市区的独栋洋房里,有专门的厨师和司机,出入都有警卫陪同,戴笠对外称她是自己的未婚妻,给她的薪水是普通秘书的三倍,但只有余淑衡自己知道,这些都是镀金的牢笼,她不能随意外出,不能和家人通信,每天的行踪都有人记录汇报。 真正让余淑衡决心逃离的,是1942年发生的一件事,戴笠的另一个情人周志英因为私下抱怨他的冷落,被关进了军统的秘密监狱,余淑衡去探望时,看到周志英头发凌乱、目光呆滞,已经说不出完整的话,那一刻她明白,如果不尽快离开,自己迟早会落得同样下场。 但逃跑几乎不可能,军统的特务遍布重庆,余淑衡的一举一动都在监控之下,她的护照、户籍资料全部被戴笠扣押,连买张火车票都需要通行证,余淑衡没有选择正面反抗或冒险出逃,而是反其道而行之,她开始表现得更加顺从温柔,主动关心戴笠的工作和生活。 几个月后余淑衡试探着提出想去美国留学,她的理由很充分,自己的英语虽然不错,但缺乏实际应用经验,如果能去美国深造两年,回来后可以更好地帮他处理涉外情报工作,戴笠一开始并不同意,觉得让她出国风险太大,余淑衡没有放弃,每次都找不同的角度说服他。 她告诉戴笠美国有最先进的情报培训体系,自己可以系统学习密码学和情报分析,她还说战后中美合作会更加紧密,懂英语的专业人才会非常稀缺,更重要的是她强调自己的母亲还在重庆,这是她必然会回来的保证,这些理由打动了戴笠,他确实需要一个既懂外语又绝对可靠的助手。 经过近一年的反复沟通,戴笠终于松口了,1944年春天余淑衡拿到了护照和船票,临行前戴笠警告她,如果敢不回来,她母亲的安全就得不到保证,余淑衡表面上答应得很恳切,内心却已经下定决心,这一去就再也不回来了。 余淑衡抵达美国后,先在哥伦比亚大学注册了研究生课程,她利用学校的资源联系上了一些美国情报部门的人员,向他们说明了自己的处境,1945年日本投降后,余淑衡以战时特殊情况为由,申请将母亲接到美国,在美方的协助下,她母亲以探亲名义离开了中国。 母亲安全后余淑衡彻底切断了与过去的联系,她在美国结婚,丈夫是一位大学教授,两人育有两个孩子,余淑衡后来在一所社区学院教授中文和东亚历史,过着平静的学者生活,1946年戴笠因飞机失事去世的消息传来时,余淑衡正在准备博士论文答辩。 这个故事反映出那个时代女性生存的艰难,即使是受过高等教育、有专业能力的知识女性,在绝对的权力面前也毫无还手之力,余淑衡能够逃脱,既需要个人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时代的机遇,如果不是抗战期间中美合作的特殊背景,她根本不可能获得出国的机会。 网友们议论纷纷: “戴笠这手段太下作了,简直就是滥用职权,仗着自己位高权重欺负一个刚毕业的女学生,放到现在肯定上热搜第一。” “余淑衡真的是又聪明又坚强,能从戴笠这种人手里全身而退太不容易了,简直就是现实版《甄嬛传》。” “所以说女孩子任何时候都要保持清醒,有时候看起来是机会,背后可能是陷阱。余淑衡要不是自己有心计,结局估计也够惨。” “周志英太可怜了……这些历史中的女性命运真是身不由己,还好余淑衡最终逃出去了,还成了学者,佩服!” “戴笠这种人居然也能‘为情所困’,我看是占有欲作祟吧,根本不是什么真情,还好余淑衡没信他的鬼话。” “历史比电视剧还残酷,权力面前普通人太渺小了。余淑衡能出国留学改变命运,真是那个时代的幸运儿。” 如果你也佩服余淑衡的勇气和智慧,你会给她怎样的评价? 官方信源:国第二历史档案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