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报特约全媒体记者彭琴通讯员彭金凯李波
秋意渐浓,吉首大地却是一派火热的施工景象。近日,在大兴寨水库工程的坝体浇筑现场,塔吊高耸、机械轰鸣,工人们正有条不紊地开展混凝土浇筑作业。项目施工单位技术负责人吴新红指着雏形已现的挡水坝段介绍:“目前,坝体挡水坝段混凝土已浇筑至坝顶高程,为后续实现下闸蓄水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大兴寨水库是我州历史上投资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被誉为“苗岭三峡”。而其高效推进的背后,离不开吉首市自今年起全面推行的“节点化管理+专班推进”机制的持续发力。
多维举措打通项目推进堵点
“我们借鉴了河南许昌在项目推进中的节点化经验,结合吉首实际,实行‘一项目一表、一节点一调度’。”吉首市发改局局长张强说。年初,全市66个重点项目全部制定推进计划和节点化表,实现从手续办理到施工推进的全流程精准管控。
高位推动是项目提速的核心抓手。吉首成立了项目推进专班,每季度召开重点项目调度会,直面问题、现场交办。以永吉高速团结互通工程项目为例,吉首市两名市委常委共同牵头直挂,组建交通、自然资源、乡镇等多单位专班,提前破解潜在问题、紧密对接上级部门,最终实现征地拆迁与要素保障快速推进,确保了6月如期开工。
截至9月,全市重点项目已开复工38个,开复工率达57.6%;续建项目全部复工(复工率100%),25个新开工项目顺利启动。为防项目“卡壳”,吉首创新“书记、市长双署名提醒函”制度,构建“一个项目、一名市级领导、一个主管单位、一个年度目标、一个节点化推进表”机制,滞后项目提醒函直送责任单位并抄送市领导,已下发38份提醒函、解决堵点难点30余个。同时,推行“容缺受理+并联审批”,开辟绿色通道:吉首市公办托育服务项目、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因土地证办理滞后,住建局与财评中心提前审核图纸、评审预算,5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批,为后续开工抢出时间。
“现在手续办理真的快多了,有专班协调,我们只需集中精力抓施工。”城乡供水一体化项目负责人吴庆波感叹。
数字技术升级项目建设管控
在推动项目快开工、快建设的同时,吉首积极探索“智慧建管”新路径,大兴寨水库工程成为数字化管理典范。
项目搭建基于GIS+BIM的全生命周期数字管控平台,结合水库调度运行方式,开发洪水预报、防洪调度、可视化等专业模型,通过解耦集成形成统一模型算法平台,实现模型统一注册、管理与服务。平台还融合智慧工地、视频监控、人员定位、环境监测系统,让施工全过程可视化、可预警、可追溯——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中,系统借助卫星差分定位技术实时引导碾压机作业,确保压实质量。
“我们不仅建一座物理大坝,也在建一座‘数字大坝’。”大兴寨水库智慧工地负责人冯典坤介绍,“平台能自动感知异常、推送预警,监管效率大幅提升,安全风险显著降低。”此外,项目构建水情测报系统,新建1处中心站、1处流量站、2处水位雨量站、1处气象站,从湘西水文水资源中心共享7处雨量站,同时接入水文、气象、应急部门数据,实现降雨与来水实时监测、洪水预警多渠道发布,为施工安全加上“双保险”。
重点工程落地释放惠民红利
随着各项机制与技术的落地,吉首重点项目的民生效益逐步显现,多领域民生需求得到有效回应。吉首经开区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项目一期接到提醒函后,迅速增派人力设备,不到两周完成基础施工,未来将为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租赁住房;市人民医院优质高效医疗服务能力提升项目在专班督促下,快速完成设备采购并投入使用,直接提升当地医疗服务水平;吉首经开区工业污水处理厂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在函件推动下9月初完成EPC招标挂网,10月正式动工,建成后将改善区域生态环境。
其中,大兴寨水库的民生价值尤为突出,截至9月,坝体混凝土浇筑稳步推进,预计今年底完成全部浇筑;这座“苗岭三峡”建成后,将把吉首防洪标准从10年一遇提升至50年一遇,为城市安全与群众生活筑起坚实屏障,正从蓝图一步步变为守护民生的“安全坝”。
从高位调度到节点管控,从双署名提醒到联审联批,从传统施工到智慧建造——吉首以系统化、数字化、人性化推进机制,推动重点项目跑出“加速度”,更让民生福祉在工程建设中持续落地,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