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中国妇女报
■雪丽光影书
当我们谈到昆仑时,会想到什么?是“横空出世,莽昆仑,阅尽人间春色”,还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如今,又多了一个答案——毕淑敏老师的《昆仑约定》。
《昆仑约定》所讲述的,已不止于“故事”或“小说”,而是一段真实的生命史诗。它记录了八名女战士和一群男战士在国境线上的日日夜夜,是他们用无悔的青春、战斗的意志和生命的坚守,守卫着祖国的边疆。毕老师用细腻温润的笔触,带我们走进凛冽风雪,也带给我们日常难以触摸到的温暖。
我惊叹于毕老师在70岁高龄之际,仍能“潜入”16岁时的灵魂,并将我们带回几十年前的时光。这像是一本虚实结合的回忆录,也是军旅生活的纪实。我仿佛能看到她手持摄像机,一帧一帧拍摄下那些风餐露宿、精诚守望的岁月,又如实地将这部史诗电影播放给我们观看。
在一众群像中,每个人物都是如此鲜活。
女主角郭换金心地善良,一腔热血,有金子般美好的心灵,她在卫生科努力成为一名优秀的护士,也成了女兵的班长;叶雨露心思单纯,却为青春懵懂付出了巨大代价;麦青青出身名门,冰雪聪明却略显自私;景自连,作为作战参谋,也是领导的孩子,却自愿到边疆历练。他不光英勇果敢,且眉目清朗,气质清俊;军医楚直坚信“医生是最大的指挥官”,为救病人甘愿牺牲自己;潘容,貌若潘安又温润如玉,身形矫健。
他们不只是纸面上的人物,更像是我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我一边记下他们的人物特点,一边揣摩他们名字的由来,名如其人,各有所指。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几乎个个清秀俊美,用今天的话说,就是“颜值超高”。我不禁想,这样的设定是否会审美单一,甚至落入俗套呢?
直到我读到毕老师的回答。她说:“我和大家坦诚交代,高原对人容貌的摧残是极其严重的,风霜雨雪、高寒缺氧、红细胞增多、心脏肥大,连指甲都会卷翘。但我一定要把那里的军人写得英俊。这是我的私心,但也是我真正想做的事儿。”
我想,毕老师想表达的是,倘若没有高原的严酷,他们本该是如花般美好的年轻人。虽然外貌遭受了环境的影响,但他们内心的纯粹与崇高,才是真正的俊美。
在高原的极端环境下,人性的真善美反而越发闪耀。
郭换金无私奉献,主动献血救助潘容,只因她一心想着:“战士的血,本来就是时刻预备流出来的。”在接受献血之后,潘容说:“自此以后,你身上流着我的血,我们就有了血缘关系……”作为班长,她保护女战友的事迹不胜枚举。
当景自连为保护界碑与外敌搏斗时,他的选择早已超越个人得失。军医楚直为减少非战斗减员,在没有更好办法的情况下,甘愿以身试险,最后在痛苦中离世。这种以命相许的约定,不仅是对昆仑山脉的承诺,更是对军人使命的庄严宣誓。
在创作《昆仑约定》期间,毕老师一边接受治疗,一边反复修改书稿,经历三次急诊、四次住院,一度被医生下达病重通知,她的坚持或许就是——当我们年华老去,会写一本怎样的书?必定是描写一生中最为刻骨铭心的记忆吧。
书中那些十几岁、二十几岁的年轻人,用血肉之躯筑起生命的防线,他们的奉献与牺牲,一次次震撼着我们的心灵。这不仅是毕老师的“追忆似水年华”,也是一代人的青春年华,更是所有中国人应当知晓且铭记的岁月。
如果有人问我,当下的年轻人是否适合读这本书?我觉得不仅适合,而且非常必要。一是年龄相仿,年轻人与书中战士正处于相似的人生阶段,容易产生共鸣;二是战士对戍边事业的坚定与担当,超越了年龄的局限,能为当下迷茫的青年提供源源不断的养分与力量。
梁晓声曾经说:“作家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纪录片的摄像镜头,记录下这个时代所有普通人平凡却闪光的一生。”而《昆仑约定》,正是这样一部用生命拍就的纪录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