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算在英国睡大街,我也不回中国”香港女教师不满制度,放弃4万多月薪,一怒离港,到了英国后,女的在姜饼厂做流水线工人,原来拿三万月薪的老公在送外卖。 这对夫妻始终都十分的向往兴国,甚至努力了半辈子就有一个英国梦,省吃俭用半辈子到了英国之后才发现和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 在香港的时候,她是一名女教师,当时她的工资已经达到了4万元,这已经算是高收入人群了。 但是人却并不满足当下的生活,因此在存够钱之后就跟着丈夫来到了英国,他们以为到了英国之后能够过上退休的时候。 你知道吗,在香港能拿到4万月薪的教师,可不是刚入行的新手。这位女教师在离港前,已经在一所直资学校教了15年中文,带过三届DSE考生,学生的中文合格率常年排在全港前30%。她办公室的抽屉里,堆着学生送的手工贺卡,讲台下的孩子会凑过来跟她聊周末去长洲吃糯米糍的趣事。4万月薪在香港虽然不算顶流,但除去公屋租金(她住的深水埗公屋月租才5000多),每月能存下两万多,周末还能带着老公去元朗吃盆菜,每年去日本或者泰国度假一次——这样的日子,在香港的中产里已经算踏实安稳。 她老公更有意思,在香港是做空调维修的师傅,手上有电工和制冷双牌照,3万月薪是保底的。夏天空调旺季时,他接私活能赚到5万,经常忙到晚上十点才回家,手里还拎着给老婆买的鸡蛋仔。夫妻俩省吃俭用的钱,大多花在了“英国梦”的准备上:报了一年的雅思班,花了8万;找中介办投资移民的材料,又砸了12万;连家里的红木家具都低价卖了,就为了凑够去英国的“启动资金”。他们总跟邻居说,英国的空气都是甜的,福利好到不用上班,老了还能领高额养老金——这些话,全是从网上那些“润学博主”那儿听来的。 真到了英国曼彻斯特,现实给了他们结结实实一巴掌。最先出问题的是语言,女教师雅思虽然考了6.5,但到了姜饼厂,工头带着浓重的曼彻斯特口音喊“快点装盒”,她愣是反应不过来,第一天就打碎了三箱姜饼。流水线的工作从早上八点站到晚上六点,中间只有半小时吃饭时间,下班时腿肿得连鞋子都脱不下来,一个月工资折合成港币才1万2,连在香港的三分之一都不到。 她老公更惨,在香港修空调时是别人捧着的“师傅”,到了英国连电工执照都不被承认。找不到正经工作,只能去中餐馆送外卖,骑着二手电动车在雨里窜,英国的冬天天黑得早,好几次被醉汉拦着要钱。有次送披萨迟到了20分钟,被客户骂“滚回中国”,还拒付餐费,他攥着冰冷的披萨,站在街头给老婆打电话时,声音都在抖。夫妻俩租的房子在曼彻斯特郊区,周围全是废弃的工厂,晚上能听到流浪汉的嘶吼,房租却要港币8000多,占了两人工资的一大半。 最扎心的是去年圣诞节,女教师在姜饼厂加班包圣诞礼盒,看着盒子上印的“家庭团聚”字样,突然想起在香港时,学生们围着她唱圣诞歌的样子。她给以前的同事发微信,同事说学校给老师涨了工资,现在月薪能到4万5,还组织去新西兰团建。她没敢回消息,默默把手机塞回口袋,继续往姜饼上挤奶油——那些她曾经嫌弃的“制度内的安稳”,此刻成了遥不可及的奢望。 其实这对夫妻的困境,根本不是“制度问题”,是被自己的幻想蒙住了眼。他们只看到网上博主拍的英国庄园和下午茶,却没看见那些在餐馆后厨洗盘子的华人,没听见那些因为签证到期而睡地铁站的“润人”。香港的4万月薪,是15年教学经验熬出来的;3万的维修工资,是手上磨了无数茧子换的。可他们总觉得,换个地方就能不费力气过上好日子,这种不切实际的期待,早晚会被现实砸得粉碎。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