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衣服印度商人国内订了一批货,不付款,不发货,上游供应商老板和跟单找上广州的公司,估计又是想白嫖,连帽子叔叔都惊动了 派出所里,供应商张老板攥着皱巴巴的合同拍桌子,说对方是印度德里的“萨尼贸易公司”,三月下单时拍着胸脯要500件棉服,价格压到成本价的80%,现在突然改口只认100件 民警翻着微信聊天记录,印度商人的消息还在:“先付10%订金,货到广州港再付尾款。”可上月货物到港后,对方要么不回消息,要么说“资金周转不开”,张老板的布料、人工已经砸了四万多,找广州中介公司要说法,对方摊手:“我们只是牵线,联系不上印度人” 根据中国贸促会2025年一季度外贸纠纷报告,印度是国内中小企业“踩坑”最多的市场,“虚假订单压价”“货到不提”“订金拖欠”三类纠纷占比达35%。印度海关有个“潜规则”:货物到港后30天内未清关,会被纳入“待拍卖清单”;60天后强制拍卖,成交价通常是成本价的50%以下。去年深圳某电子厂发了批手机配件到孟买,印度商人拖了40天不提取,最后以成本价30%“捡漏”,工厂亏了15万 国内供应商的应对办法越来越“硬”:30%订金是底线,备料但不生产,等尾款到账再赶货;东莞某鞋厂甚至要求“款到发货”,哪怕丢单也不冒险;还有的找阿里国际站“信用保障”,把风险转嫁给平台。张老板说:“以前怕丢单,现在怕亏本——10%订金够干啥?布料钱都不够” 为什么印度商人总爱用这些套路? ①印度国内中小商贸企业占比超90%,资金链紧,想靠“低投入高回报”抢订单,压价、少订是常用招; ②印度清关政策有漏洞,货物到港后未及时提取会被拍卖,商人用这个“紧箍咒”要挟供应商降价; ③部分印度商人缺乏长期合作思维,觉得“能赚一笔是一笔”,口碑不如眼前利益重要 做外贸的小工厂有多难?张老板的车间里,20个工人正踩着缝纫机,墙角堆着没做完的棉服布料。“每月房租一万五,工人工资三万,接个500件订单本来能赚三千,现在只卖100件,剩下的布料堆到下月都用不上”,他摸了摸头上的白发,“印度商人就是吃准我们‘怕积压、怕丢单’,所以得狠下心——宁愿不做,也别赔本” 有网友说:“跟印度人做生意,他的订金就是全款,你得反过来,先收全款再发货。”这话虽然“绝”,但也是被坑出来的——去年杭州某玩具厂跟印度商人做过一单,订金付了10%,货发过去后对方拖了两个月,最后以“质量问题”要挟降价,工厂亏了八万,现在再也不接印度订单 我觉得不是不能和印度人做生意,但得把“规矩”钉死。合同里要写清楚:订单数量不能变,订金低于30%免谈,货到港后7天内必须付尾款,违约要赔双倍订金。要是对方犹豫,直接拉黑——现在东南亚、欧洲的客户有的是,愿意长期合作的大有人在,没必要盯着印度客户冒风险 你有没有遇到过印度商人的套路?来说说你的经历?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