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告知

1979年一代名将郑维山最终因为生活低头了,他给昔日领导人徐向前写了一封信,告知徐向前说目前自己的生活困难,希望能够得到帮助,随后徐向前给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里他还怒气的说道:不要推诿,也不要来回踢皮球拉扯。[无辜笑] 当时郑维山坐在简陋的书桌前,手里攥着笔,却迟迟落不下字,这位曾任北京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中将,刚刚结束八年农场劳动生活,虽说平了反、恢复了名誉,可家里七个孩子嗷嗷待哺,每月那点工资连基本开销都顾不上。 妻子悄悄跟他商量过好几次,说孩子们正长身体,粮食不够吃,衣服也都打着补丁,郑维山心里难受,却也无计可施,按规定他的待遇应该恢复,但具体什么时候落实、能拿多少,谁也说不准。 思来想去,他决定给老首长徐向前写封信,两人在红四方面军时就并肩作战,当年徐向前指挥强渡嘉陵江战役时,郑维山率部突破敌军防线,硬是在枪林弹雨中打开了一条血路,这份生死与共的情谊,让他觉得或许只有老首长能帮上忙。 信写得很实在,没有半点夸张,他提到家中实际情况:七个孩子最大的才十几岁,最小的还在上小学,每月工资刚够买粮食,孩子们连件像样的衣服都没有,更让他焦虑的是,按当时政策,他的级别待遇还在审批流程中,不知要等到何时。 徐向前收到信后,当天就给总政治部主任韦国清打了电话,他在电话里说得很直接:“郑维山这个同志,打仗时从不含糊,现在生活这么困难,咱们不能让英雄流血又流泪,他的待遇问题,请你们马上协调解决,不要再拖了。” 韦国清接到徐帅电话,立即召集相关部门开会研究,不到一周时间,郑维山的工资待遇就按中将标准补发到位,还特批了一笔生活补助金,当组织部门的同志把钱送到家里时,郑维山眼眶都红了。 郑维山13岁就参加了红军,15岁入党,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他指挥的上甘岭战役打得惊心动魄,43天里部队打退敌军900多次进攻,硬是守住了那片只有3.7平方公里的阵地。战后他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新中国最年轻的军区司令员之一。 可就是这样一位战功卓著的将军,在困难时期也只能靠写信求助,这反映出当时在落实干部政策方面确实存在不少问题,很多该发的补助发不下来,该享受的待遇享受不到,有些老同志甚至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 郑维山后来官至兰州军区司令员,1955年授衔时只有38岁,是当时最年轻的中将之一,1990年他在北京病逝,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军营度过,经历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各个重要阶段。 回看这段历史,不难发现一个变化轨迹,从依赖个人关系解决问题,到建立制度化保障机制,这种转变意味着,国家对退役军人的关怀,从过去的人情照顾变成了法定权利,从临时性措施变成了长效机制。 网友们感慨万千: “老将军打仗时那么硬气,晚年却为生活低头,真让人心疼,英雄不该有这样的待遇。”   “徐帅真是好领导,能为自己部下出头,现在这样的领导不多了。”   “那个年代很多老干部都这样,平反后待遇跟不上,制度不够完善。”   “看到这个故事很感动,战友情谊比什么都珍贵,现在社会太缺少这种情义了。”   “退役军人事务部的成立确实很及时,希望所有老兵都能得到应有的照顾。”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铭记历史,尊重英雄,没有他们的付出哪有我们的今天。”   “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徐帅这样的领导才是关键。”   “希望现在退役军人的待遇越来越好了,他们值得最好的。”   “看完心里酸酸的,英雄暮年,令人感慨。”   “应该多报道这样真实的历史故事,让年轻人知道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   看完这段历史,大家觉得我们现在对退役军人的保障做得怎么样? 官方信源:中国共产党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