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三,菲律宾参议院以15票赞成、3票反对、2票弃权的投票结果通过了一项决议,敦促国际刑事法院基于人道主义考虑批准对菲律宾前总统罗德里戈·杜特尔特实施软禁。 杜特尔特的麻烦始于 2016 年上任后发起的 "全国禁毒运动"。这位以 "扫毒铁腕" 著称的总统,公开鼓励警方对涉毒人员采取强硬手段,甚至宣称 "死了更好"。 根据菲律宾警方数据,运动期间超过 6000 名涉毒嫌疑人被击毙,但人权组织指控实际死亡人数可能超过 3 万,其中不乏误杀平民的案例。 而国际刑事法院的调查始于 2018 年,当时菲律宾尚未退出《罗马规约》。2024 年 7 月,ICC 正式起诉杜特尔特三项危害人类罪,指控其在达沃市长任期和总统任期期间,涉嫌策划或默许至少 76 起系统性谋杀,包括针对吸毒者的大规模 "清理行动",甚至涉及伪造拒捕现场的证据链。 这场司法较量的背后,是菲律宾两大政治家族的明争暗斗。现任总统小马科斯自 2022 年上任以来,一直试图削弱杜特尔特家族的影响力。 参议院的决议正是马科斯阵营的 "组合拳" 之一,通过推动 ICC 对杜特尔特的软禁,既能塑造 "法治捍卫者" 形象,又能打击杜特尔特在基层的支持基础。更微妙的是,决议刻意强调 "人道主义",试图将杜特尔特描绘成需要 "特殊照顾" 的老人,淡化其政治象征意义。 但这一策略引发强烈反弹,杜特尔特在 2024 年 11 月的参议院听证会上公开承认下令 "鼓励嫌疑人反抗",坚称 "一切为了国家"。 其支持者在马尼拉街头发起数万人集会,高呼 "主权不容侵犯",甚至出现 "独立公投" 标语。杜特尔特家族还推动《主权司法保护法》立法,试图从根本上否定 ICC 管辖权。 到2019 年,杜特尔特政府正式退出《罗马规约》,但 ICC 依据规约第 127 条,坚持对退出前已启动的调查保留管辖权。 这场司法战的背后,隐约可见大国博弈的影子。美国国务院在 2025 年 9 月悄然删除《全球法治评估报告》中对菲律宾 "法外处决" 的批评,被解读为对马科斯政府的变相支持。 而杜特尔特阵营则频繁援引 "殖民主义" 话术,将 ICC 调查定性为 "西方对东南亚内政的干预"。更值得玩味的是 ICC 态度的微妙转变,2025 年 3 月,海牙方面突然提出 "若证据链存疑可终止程序",并为杜特尔特开出保释通道。 这种 180 度转弯被分析为 "预留退路",既不想放弃对人权议题的话语权,又不愿过度激化与菲律宾的矛盾。 目前,杜特尔特被羁押于海牙 ICC 拘留中心,健康状况持续恶化。其律师团队正通过多重法律途径争取保释,而马科斯政府则加速推动弹劾莎拉的议程,试图彻底瓦解杜特尔特家族的政治根基。 参考资料: 香港新闻网《杜特尔特律师:掌握的证据可推翻国际刑事法院案》
俄罗斯要妥协了,牺牲普京就能拯救俄罗斯。俄罗斯外长拉夫罗夫表示,俄罗斯愿意为有条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