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矿石交易,换币了! 中国对澳大利亚必和必拓的铁矿石采购,最近按下了暂停键。但这不是不买,而是换了一种买法。不用美元,改用人民币结算。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买家,过去几十年却得看卖方脸色。定价权捏在别人手里,美元结算,价格波动风险全砸在买方身上。现在不一样了。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统一对外谈判,国内钢厂抱团采购,底气就来自货源多了。 几内亚的西芒杜铁矿,今年年底就能出矿,明年产能冲到1.2亿吨。俄罗斯的铁矿石也通过铁路直送中国,近一半直接用人民币结算,每吨还能省下15美元成本。巴西、非洲的供应也在增加。澳矿在中国进口中的占比,从过去超八成降到七成以下,未来可能继续跌到六成。 货源的多元化,让中国有资格谈条件。必和必拓如果坚持美元结算,就可能丢订单。力拓已经接受人民币,巴西淡水河谷对华贸易中28%用人民币结算。全球铁矿石贸易的人民币结算比例,从2023年的5%升到今年的25%,预计2026年将突破40%。 结算货币只是表面,更深层的是定价权争夺。中国推出了“北铁指数”,以人民币计价,依托青岛、曹妃甸港口的真实成交数据编制。它挑战的是普氏指数——那个长期被指样本少、易被炒作的美元定价体系。大连商品交易所的铁矿石期货成交量已是新加坡市场的23倍,价格和现货几乎同步。定价权,正从单极走向双锚。 这一转变撬动了更多变化。矿企收到人民币,能直接买中国的电动车、光伏板,或者通过香港配置人民币资产。钱循环起来,人民币国际化就不再是空谈。而对澳大利亚来说,铁矿石曾是中澳贸易的压舱石,占其对华出口近四成。如今中国一转身,澳洲就得急着找印度、东南亚替补,但短期哪接得住这么大的量。 美元在大宗商品中的霸权,不是一天建立的,也不会一天垮掉。但铁矿石这步棋,让市场看到了一种可能:当最大买家开始用本币投票,旧规则就不得不弯腰。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