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看见一群国民党起义军官正在黄河边搬石头、夯堤土,毛主席忽然停下脚步,盯着一个满脸泥灰的军官,愣了几秒,忽然喊了一声:“毕营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2年秋日的一个清晨,河南黄河大堤上弥漫着泥土和汗水的气息。 朝阳刚刚跃出地平线,将金色的光芒洒在忙碌的工地上。 成千上万的民工如同蚁群般在堤坝上来回穿梭。 夯土声、号子声、运土车的吱呀声交织成一曲雄浑的劳动交响乐。 毛主席身着朴素的灰色中山装,在地方干部的陪同下视察工程进展。 当他走到一段正在加固的堤防时,目光突然定格在一个熟悉的身影上。 那人正挽着裤腿,赤脚踩在泥浆里,与民工一起搬运沙袋。 尽管满身泥泞,但那挺拔的身姿和指挥若定的气度,让毛主席一眼就认出了这是二十多年前在井冈山并肩作战的毕占云。 "毕营长!"毛主席的呼唤穿透嘈杂的工地声响。 毕占云闻声抬头,阳光下,他黝黑的面庞上绽开惊喜的笑容。 这个久违的称呼,瞬间将两人的记忆拉回到烽火连天的革命岁月。 时光倒流至1903年,四川永兴镇的一个贫苦农家。 毕占云就出生在这里,童年的记忆总是与饥饿相伴。 他记得母亲总把稀粥里仅有的几粒米捞给他和弟弟,自己只喝米汤。 十六岁那年,为减轻家庭负担,他毅然加入川军,开始了军旅生涯。 在军阀部队里,毕占云凭着过人的勇猛和正直,从普通士兵逐步晋升为营长。 但随着职位升高,他越发看清旧军队的腐败本质。 1928年在湖南驻防时,一次与红军的遭遇战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 那天拂晓,浓雾弥漫山间,毕占云奉命"清剿"红军游击队。 但在交锋中,他故意让士兵对空放枪,避免与红军正面冲突。 这个细节被远在井冈山的毛主席得知后,对他产生了深刻印象。 真正促使毕占云下定决心的,是同年秋天的一起事件。 上级命令他处决两名被怀疑是共产党员的连长。 深夜的营房里,毕占云看着这两位热血青年,想起他们平日爱护士兵、忧国忧民的言行,最终偷偷释放了他们,还塞给他们一些盘缠。 这件事后,毕占云深知自己已无法在旧军队中继续待下去。 1928年10月25日,毕占云率领全连126名官兵在湖南桂东宣布起义。 那天秋风萧瑟,红旗在晨风中猎猎作响。 起义部队翻山越岭,历经艰险,最终抵达井冈山。 从此,毕占云开始了崭新的革命生涯。 在井冈山的岁月里,毕占云屡建奇功。 最令人难忘的是第三次反"围剿"中的一场阻击战。 当时他率领一个营坚守要道,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鏖战三天三夜。 最后弹药耗尽,他们就搬起石头砸向敌人。 战斗结束时,全营仅剩三十余人,但成功掩护了主力转移。 毛主席听闻后,称赞他是"红军中的铁胆营长"。 长征开始后,毕占云受命留守根据地开展游击战。 这段日子异常艰难,他带领部队转战闽赣边区,经常食不果腹。 最危险的一次在1935年冬天,部队被敌人打散,他独自在雪山上躲藏了十八天。 饥寒交迫中,是一位藏族老阿妈冒着生命危险给他送糌粑、帮他疗伤。 这段经历让毕占云深深体会到军民鱼水情。 抗日战争爆发后,毕占云主要从事后勤保障工作。 他创造性地组织群众发展生产,为前线部队提供物资支援。 解放战争时期,他参与指挥了淮海战役。 在这场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中,他动员数百万群众支前,筹集数亿斤粮食,确保战役的胜利。 而毕占云,就是这浩大支前工作的具体组织者之一。 新中国诞生后,毕占云主动要求到治黄一线工作。 他常说打仗是为了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治黄也是为了百姓的安宁。 在工地上,他与民工同吃同住,经常冒着风雨巡查险工险段。 有一次黄河出现险情,他连续三天三夜坚守大堤,直到险情排除才去休息。 夕阳西下,黄河水泛着金光向东流去。 毛主席与毕占云并肩站在大堤上,远眺着蜿蜒的河道和远处炊烟袅袅的村庄。 两位革命战友,从井冈山的烽火岁月走到和平建设年代,始终保持着为人民服务的初心。 这一刻,奔腾的黄河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永恒的真理。 真正的革命者,无论在什么岗位,都能绽放出生命的光彩。 毕占云的故事,就像黄河水一样,历经曲折却始终向前。 他从一个旧军队的军官成长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在每一个岗位上都恪尽职守。 这种精神,至今仍在激励着后来人。 主要信源:(人民英雄网——毕占云中将)
1952年,毛主席视察黄河时,看见一群国民党起义军官正在黄河边搬石头、夯堤土,毛
浅笑对风吟
2025-10-07 13:38:03
0
阅读: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