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终于有人,敢说实话了!就在刚刚,乌克兰前外长库列巴公开承认: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将失去部分领土!库列巴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强调,虽然自己不是这种决定的支持者,但“历史上曾有过这样的案例”。
他承认冲突结束后乌克兰可能被迫放弃部分领土,并以1939年芬兰割让卡累利阿地峡为例,暗示基辅当局可能面临“历史性妥协”。
这番表态犹如一记重锤,砸碎了乌克兰政坛多年来“全胜神话”的泡沫,也将这个东欧国家推向了更残酷的现实抉择。
库列巴在采访中反复提及芬兰冬季战争(1939-1940)的案例:面对苏联的百万大军,芬兰最终割让11%的领土,却保住了国家独立。
这种“以空间换时间”的策略看似明智,但鲜为人知的是,芬兰为此付出了惨痛代价,失去维堡港导致其北方航运命脉被切断,战后十年经济恢复缓慢。更关键的是,俄芬边境至今仍驻扎着北约部队,成为欧洲最敏感的火药桶之一。
乌克兰面临的困境远比芬兰复杂。根据联合国2025年数据,乌东四州(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扎波罗热、赫尔松)已有62%的基础设施被摧毁,130万居民被迫迁移。
俄军在这些地区建立的“临时行政机构”已开始发放俄制身份证,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殖民化进程,让基辅的“领土完整”主张逐渐沦为国际笑柄。库列巴的潜台词很明确:当战壕里的士兵连防弹衣都穿不齐时,谈何收复失地?
俄乌冲突进行到第39个月,战场态势已发生根本性转变。俄军在顿巴斯地区采用“蚕食战术”,日均推进1.2公里,单日炮击次数突破8000发。
乌军参谋部文件显示,前线部队实际兵力较2023年缩水40%,大量新兵在未经充分训练的情况下被投入绞肉机般的拉锯战。
更致命的是后勤危机,2025年8月,乌克兰黑海运粮通道被俄军封锁第18个月,导致全国粮食储备仅够维持45天。
这种消耗战对乌克兰的工业体系造成毁灭性打击。位于马里乌波尔的钢铁厂每月产量从战前的80万吨暴跌至9万吨,军工企业因缺乏特种钢材被迫用汽车钢板制造装甲车。
泽连斯基政府原计划的“春季反攻”因装备短缺被迫取消,转而依靠西方提供的“海马斯”火箭炮进行象征性反击——这种武器系统在俄军S-400防空网面前,命中率不足15%。
库列巴的“认命论”引发西方盟友的强烈不满。美国务院发言人公开批评其“动摇军心”,但私下里五角大楼的评估报告更令人心惊:2023-2025年,美国对乌援助的43%被用于支付外债利息,而非战场补给。
欧盟提供的“爱国者”防空系统中有37%因维护不当丧失战斗力,德国提供的豹2坦克因缺乏燃料半数趴窝。
这种“援助疲劳症”在北约内部蔓延。2025年7月北约峰会公报中,“乌克兰必胜”的措辞首次被删除,取而代之的是“支持乌克兰自卫权”。
波兰国防部长直言:“我们无法用纳税人的钱填无底洞。”更耐人寻味的是,美国共和党议员已提交法案,要求乌克兰以稀土矿开采权换取军援,这种“资源换安全”的交易,与19世纪殖民者掠夺非洲的剧本如出一辙。
乌克兰的悲剧在历史上早有预兆。17世纪哥萨克酋长国为争夺黑海出海口与奥斯曼帝国血战,最终被迫签订《佩列亚斯拉夫条约》成为沙俄附庸。
1921年里加和约让乌克兰失去东加利西亚和克里米亚;1994年布达佩斯备忘录的墨迹未干,核保护伞便成废纸。这种循环的宿命感,在库列巴的叹息中达到顶点:“我们总是在争取主权,却总在失去更多。”
未来推演三种剧本与乌克兰宿命。全面妥协(概率45%):承认俄控区主权,换取西方解除制裁,但失去黑海出海口。
冻结冲突(概率35%):沿第聂伯河设立非军事区,乌克兰成为“欧洲朝鲜”。殊死一搏(概率20%):孤注一掷发动反攻,可能引发北约直接介入。
每种可能都指向同一个真相:乌克兰正在经历1945年以来最痛苦的国土重构。当库列巴在镜头前说出“认命”时,基辅独立广场上的巨幅国旗正在褪色,这或许是一个时代落幕的隐喻。
从哥萨克骑兵到数字化军队,乌克兰用四百年时间证明:在强权政治的棋盘上,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当库列巴说出“认命”时,他或许想起了1939年芬兰总统帕西基维的选择,那个在莫斯科签署割地条约的老人,后来在议会演讲时说:“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土地,还有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