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6年,山西一小伙在工地挖出来一堆奇怪石片,全部写着晦涩难懂的红色文字。郭沫

酸酸甜甜小狐 2025-10-07 00:52:57

1966年,山西一小伙在工地挖出来一堆奇怪石片,全部写着晦涩难懂的红色文字。郭沫若看到后,却脸色大变:“这是歃血为盟的实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65年冬天,山西侯马电厂的建设工地上,一群学生正在考古人员陶正刚的带领下进行勘探。当时谁也没想到,几片带着红色字迹的玉石片即将揭开一段尘封的历史。 当时,学生们在取土时偶然发现了这些石片,上面用红色书写的文字难以辨认。陶正刚意识到这些文物的重要性,立即组织回收了分散的石片,并上报相关部门。随后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在面积约3800平方米的范围内,共发现了400多个祭祀坑,出土了5000多片写有文字的玉石片。 这些玉石片最大的长32厘米,宽近4厘米,小的长18厘米,宽不到2厘米。上面的文字多用朱砂书写,少数为墨书,字迹小的只有0.4厘米,但笔锋清晰可辨,明显是用毛笔书写的。 经过专家鉴定,这些玉石片正是春秋时期诸侯和卿大夫之间盟誓时使用的“盟书”,也被称为“载书”。主盟人是晋国卿大夫赵鞅(又称赵简子),盟誓时间大约在公元前497年至公元前489年之间。这一时期,晋国公室衰微,各卿大夫之间争权夺利,赵鞅通过盟誓活动来团结宗族、打击政敌。 盟书的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分为几类:宗盟类要求参盟人效忠盟主;委质类是与旧主划清界限的誓约;纳室类则约束参盟人不得擅自扩充奴隶、土地和财产。这些盟书是研究春秋晚期政治斗争的重要资料。 盟誓活动有着严格的程序,参与者要先杀牲取血,并将血涂在嘴唇上宣誓,然后将盟书一式两份,一份藏在盟府,一份与祭祀的牛羊等牺牲一起埋入地下,以示对神明立誓。考古发掘时,确实在坑中发现了牛、羊、马等牺牲的骨架。 侯马盟书的文字形态展现了由大篆向小篆过渡的特点,运笔娴熟流畅,起笔重按、收笔轻提,体现了毛笔书写的独特韵律。特别有趣的是,研究人员在文字间发现了类似今天标点符号的顿点,用于语气停顿,这被认为是中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标点符号使用实例。 2014年,成立了侯马盟书文化研究会,致力于对这一重要文化遗产的深入研究与推广。 2025年,为纪念侯马盟书发现60周年,山西举办了包括文化学术交流、书法篆刻展览等在内的系列活动。研究人员利用多光谱扫描技术对盟书进行了新一轮研究,新发现了126处以往肉眼无法识别的文字,为理解盟书内容提供了更多线索。 这些跨越两千多年的玉石片,不仅让我们窥见春秋时期晋国的政治风云,也展现了中华文明早期契约精神与文字书写的独特魅力。它们静静地躺在博物馆里,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那个遥远时代的故事。 光明网《文明之美看东方|中国最早的毛笔字——侯马盟书》 中国新闻网《侯马盟书:谁的盟誓穿越2000多年》 人民网《春秋诸侯结盟"侯马盟书"藏中大 为几块残破玉石片》

0 阅读:41
酸酸甜甜小狐

酸酸甜甜小狐

酸酸甜甜小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