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力资讯网

金石墨心——刘德龙金心明书画艺术联展 金石学观照下的东方精神图景 2025年1

金石墨心——刘德龙金心明书画艺术联展 金石学观照下的东方精神图景 2025年10月4日,金石墨心——刘德龙金心明书画艺术联展在杭州寓山美术馆开展。 此展策展人许焱,西湖画会、还手文化主办;展出当代金石书画家刘德龙、金心明创作的40余件金石传拓题跋、补绘作品,展现艺术家广博的金石学养、深厚的书画功底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呈现出金石学观照下深邃而迷人的东方精神图景。 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河南等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投资家、收藏家、金石书画家等100多位嘉宾参加开幕式,其中包括刘正等中国美术学院、南京大学、上海大学、南京艺术学院、浙江工业大学、杭州师范大学等院校师生,凤凰画馆、西湖画会、湛园美术馆等创始人,他们以金石书画为载体,探讨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10月5日,主办方举办主题为“金石书画与江南文人生活”的视频直播,叶康宁、鲁大东、刘德龙、金心明等展开对谈。 和手卷、成扇、印章篆刻、紫砂刻绘等艺术表达方式一样,金石传拓及其题跋、补绘是代表东方精神和中国文化精微深遽的独特物质载体之一。 在金石拓本上题跋、补绘,不仅需要艺术家具有深厚的书画功底,更需要金石学领域广博的学识和精湛的造诣。在刘德龙题跋的《自怡轩款陈柏亭制柱础壶拓》上,艺术家这样鉴赏此柱础壶拓本“气韵浑成,乃清季民国紫砂佳器。壶取础柱遗意,上敛下收,若汉阙叠檐,隐现金石骨相。砂胎窑火具精,紫泥沈穆若古铜,包浆凝脂,壶面镌吉金铭文,典出周器,结体圆畅,古意盎然;另面写意秋菊疏淡简远,一派文人壶之气象。” 刘德龙进一步梳理陈柏亭、自怡轩等历史背景和传承渊源:“柏亭陈公,制壶刻绘双绝,其子少亭亦擅陶刻,与任淦庭同师路兰舫一门,皆名师大家也。盖内‘柏亭’小章,底钤‘自怡轩’印,与景舟早年用章同款,足证商号广纳名手之制。” 著有《紫砂与金石:曼生壶艺术研究》的金石学家刘德龙深入考证“自怡轩”为晚清民国时期广纳名手、群贤毕集的一个重要紫砂商号,他认为,“自怡轩旧传为顾景舟先生少年治艺之所,然稽考传世重器,储铭、陈柏亭、毛顺兴、沈孝鹿等诸家印款,皆曾与‘自怡轩’印共铸一陶。此群贤毕集之态,可证‘自怡轩’非私斋之名,乃民国紫砂商号也。” 在刘德龙创作的这些紫砂器物拓本题跋、补绘作品中,我们可以窥见金石书画家在文字、书法、绘画、历史、考古、鉴赏等各个方面的综合人文素养和学术造诣,这也正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诗书画印”具有同源性、整体性的深邃奥秘。 在当代书画家金心明的《娑婆世界》《春风又一枝》《凤仪》等拓本题跋、补绘作品中,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对于金石传拓的当下心境和情感表达,呈现出金心明闲适洒脱、空灵高远的笔墨语言。 在“金石墨心”研讨会上,专家学者们围绕金石书画艺术展开热烈讨论。其中,争锋相对的一个话题是,中国金石书画艺术如何传承与创新。有的专家认为,金石书画艺术需要“年轻化”“大众化”,要让更多的年轻人学习、接受并喜爱传统文化,因此需要有新的艺术表达方式;有的学者则认为,中国金石书画艺术原本具有独特的人文历史底蕴,需要具有一定的学养鉴赏门槛才能被认识其价值,因而是“小众的”,不必趋势媚俗;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金石书画艺术所谓的“传统”与“当代”或“创新”之争,就像一把双刃剑,将沿着各自的脉络发展出各种新的可能性。 如果我们将中国金石书画艺术放在整个世界文化艺术框架中加以观察,中国金石书画艺术的独特性、连续性和深邃性,具有其难以替代、无法断裂甚至摧毁的生命活力和韧性,其背后是绵延不绝、数以千年乃至上万年的中华文明的智慧所包含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金石书画艺术可以被认为是一种世界级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沿着传统发展脉络的金石书画创作者们或许可以定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与此同时,当今世界已进入一个无人机群定点清除军事目标、改变战争形态的新时代,DeepSeek开源模型另辟蹊径抵御OpenAI大模型、各国展开算力竞争的新时代,韦伯望远镜观测到“宇宙蝴蝶”“宇宙藤蔓”“卫星摇篮”等各种新发现、刷新宇宙观的新时代。 毋庸置疑,石涛画跋所言“笔墨当随时代,犹诗文风气所转”依然成为重大而迫切的课题,在当今这个动荡不安、战争频仍的世界,中国金石书画艺术亟待梳理目前现状、内在逻辑、发展理念及其世界观和方法论,探讨未来新的路径方向,呼唤更多的拓荒者、创新者,创造出更多的艺术实践样本,向世界贡献更多的东方智慧和力量。 据悉,此展将持续至今年10月20日。 (本文仅代表个人立场观点 与本人所供职的新闻机构无关) 金石书画 寓山美术馆 刘德龙 金心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