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距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今年日本人坂口志文获得了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这是日本第26次获得诺贝尔自然科学奖,如果算上三次文学奖,一次和平奖,拿诺奖就跟赞助商参加活动一样。 中国和日本的距离早在明治维新时越来越大,日本中小学教材全面西化,推广全民教育,让国民文化素质大大提高,而当时满清在干什么?洋务运动,要师夷长技以制夷,却始终停留在器物层面的改良,未能触动教育体制与思想观念的根本变革。 我们等到1982年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都建国后了,这个时间差还挺大的。中国真正系统性地投入科研与教育,是在改革开放之后才开始的追赶。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培养创新文化土壤,培育更多具有国际视野的青年科学家,诺奖的获得将不再是偶然的惊喜,而是水到渠成的必然。 每年毕业1000万中学生,人才基数可观,可是怎么从中挑选适合科研创新的人,恐怕短时间难以看出。 通往诺奖的旅程需经历三重境界:人才土壤的培育、创新生态的优化、学术文化的涵养。当中国基础研究投入占比不断向发达国家15%的水平迈进;当百万科研工作者能在实验室仰望星空而无需瞻顾世俗标准;当原创思想如西湖水流淌般自然奔涌,中国距离诺奖殿堂的路程,将不再以物理距离计量。
【日本防卫省官员担心爆发战争,希望民众不选高市早苗】日本自民党总裁选即将开始
【6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