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航空铁甲摇篮曲:中国航母的破冰之路 渤海湾的晨雾里,一艘锈迹斑斑的钢铁巨兽静静泊在码头。1998年的海风带着咸涩,吹过“瓦良格”号裸露的船底——那时的它,还只是乌克兰黑海造船厂的“未竟之作”,带着苏联解体的残响,在拍卖槌落下时,成了中国海军的“灰姑娘”。没有人知道,这艘被拆得只剩空壳的巨舰,将在二十年后蜕变为“辽宁舰”,更不会想到,中国会在短短十年间,从“零航母国家”跃居全球第二航母大国。 从图纸到船台,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当西方专家断言“中国至少需要三十年才能掌握航母建造技术”时,江南造船厂的焊接工人正用毫米级精度的焊枪,在钢板上“绣花”。2012年9月25日,“辽宁舰”交付海军那天,总设计师朱英富院士抚摸着舰岛,指缝间还沾着未洗尽的油污——为了这一天,他带着团队在没有任何技术资料的情况下,硬生生逆向破解了3000多个舱室布局,手绘图纸堆满了整整三个仓库。 舰载机飞行员的每一次起降,都是在刀尖上跳舞。戴明盟驾驶歼-15首次着舰时,尾钩挂索的瞬间,巨大的冲击力让他眼前发黑,但仪表盘上“成功着舰”的绿灯亮起时,他透过舷窗看到,甲板上的地勤官兵们哭着抱作一团。要知道,在此之前,中国连舰载机飞行员的训练大纲都要从零编写,模拟器是用退役战机改装的,连安全带都要飞行员自己用帆布缝制。 2019年12月17日,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入列,舷号“17”——这一天,距中国近代第一支海军“北洋水师”在刘公岛覆灭,刚好131年。从甲午海战的“致远舰”到如今的“山东舰”,跨越三个世纪的回响里,藏着中国海军的百年宿愿。当“山东舰”的雷达天线在南海的阳光下转动,当“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器划出蓝色电弧,世界终于明白:这个曾被讥讽“连航母螺旋桨都造不出来”的国家,早已在惊涛骇浪中,锻造出属于自己的铁甲长城。 如今,青岛航母基地的码头上,三代航母的剪影在暮色中渐次排列。海风掠过甲板,仿佛在低声吟唱:所有的艰难困苦,终将化作劈波斩浪的力量;所有的孤独坚守,都在为民族复兴的航线,点亮永不熄灭的灯塔。母舰发展的艰难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