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

桃花映面红 2025-10-06 22:42:39

2005年,中国驻尼泊尔外交官朱敏才退休后,瞒着子女,带着妻子连夜离家,从此杳无音讯,直到十年后,一位老人被送往医院,这才得知,这么多年来,他们一直过着这样的生活...... 2023 年贵州尖山村小学的课堂上,79 岁的孙丽娜握着录音笔,按下播放键。里面是她提前录好的英语单词发音,伴着轻微的电流声,回荡在教室里。 她的左眼视力已模糊到看不清课本,就把教学内容录进笔里,反复听着调整语速;手指因常年握粉笔变得粗糙,却仍能熟练地在黑板上写出歪歪扭扭却清晰的字母。 讲台上,朱敏才生前用过的教学笔记摊开着,扉页上 “让每个孩子看见山外的世界” 的字迹,被她摸得发亮。 没人能想到,这位扎根大山 17 年的老人,曾是北京重点中学的英语教师,而她和丈夫朱敏才,曾为了支教,瞒着子女 “消失” 十年。 2007 年的一个深夜,尖山村小学的小屋亮起油灯。朱敏才趴在木箱上,给远在尼泊尔的旧同事写信。 信纸皱巴巴的,上面写满了对山区教育的迫切需求:“孩子们没有课本,没有文具,连像样的课桌都没有……” 作为前驻尼泊尔外交官,他动用自己的人脉,向海外华人社团、国际公益组织求助。 三个月后,第一批捐赠物资送到村里,装满了课本、文具和体育器材的箱子,堆了满满一操场。 孩子们围着箱子欢呼时,朱敏才悄悄抹了把眼泪,孙丽娜握着他的手说:“你看,咱们的坚持没白费。” 那时的他们,住的小屋漏雨,夜里要把盆放在床头接水,却靠着这份 “人脉”,陆续为学校争取到近 20 万元的捐赠,修缮了校舍,添置了新课桌。 2012 年的暑假,尖山村的土路上来了个特殊的访客 —— 考上县里重点中学的王建军,背着一筐自家种的橘子,特意来看朱敏才和孙丽娜。 这个曾经连英语字母都认不全的孩子,如今能流利地背诵课文。“朱老师,孙老师,要不是你们,我早就辍学打工了。” 王建军说着,把橘子往他们手里塞。 朱敏才摸着他的头,从抽屉里拿出一本旧词典:“到了县里要好好学,这词典给你用。” 那天,夫妻俩留王建军吃饭,炒了一盘鸡蛋,这在当时的他们家,已是难得的 “硬菜”。 后来,王建军考上大学,每次放假都会回村,帮着给学弟学妹补课,他说:“我要像朱老师和孙老师一样,把知识传下去。” 2015 年,朱敏才康复后,没回北京,而是和孙丽娜一起回到尖山村。那时孙丽娜的右眼已完全失明,左眼视力也只剩 0.1,却琢磨出了 “录音备课法”。 每天晚上,她对着录音笔念课文、讲语法,反复修改直到满意;上课前,再让学生帮她把重点写在黑板上。 有次讲英语作文,她让学生把作文念给她听,逐字逐句批改,直到深夜。朱敏才看她辛苦,劝她休息,她却说:“孩子们等着上课呢,我歇不得。” 那段日子,朱敏才除了上课,还主动承担起照顾孙丽娜的责任,帮她梳头、洗衣服,牵着她的手在校园里散步,夕阳下的两个身影,成了校园里最温暖的风景。 2022 年朱敏才离世后,孙丽娜收到了很多学生的来信。有在城里工作的,说 “是您让我知道大山外有更大的世界”; 有当老师的,说 “我现在也在支教,像您一样坚守讲台”。她把这些信整理好,放在朱敏才的教学笔记里,每次想念丈夫,就拿出来读。 有人劝她回北京养老,她却摇头:“老朱在这里,孩子们也在这里,我哪儿也不去。” 如今,她依然每天早上六点起床,摸着去教室开门; 晚上,在灯下听着录音笔备课,累了就翻看教学笔记,仿佛朱敏才还在身边,和她一起讨论教学方案。 现在的尖山村小学,有了新的教学楼,配备了电脑和多媒体设备,可孙丽娜还是喜欢用粉笔在黑板上写字,喜欢用方言和孩子们交流。 她的视力越来越差,却能准确叫出每个孩子的名字,记住他们的学习情况。有人问她 “后悔来大山吗”,她笑着说:“不后悔,这里有老朱的念想,有孩子们的笑声,这就是我的家。” 朱敏才和孙丽娜的十年 “消失”,不是逃离,而是奔赴 —— 奔赴一场与大山、与孩子的约定,而这份约定,如今仍在孙丽娜的讲台上,在孩子们的读书声里,继续延续着温暖与力量。

0 阅读:524

猜你喜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

桃花映面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