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曾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莫言的作品胡说八道,那他绝对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在易中天看来,莫言的创作是对特定时代的真实映射。 莫言成长于山东高密的农村,六七十年代,中国社会处于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村的生活条件艰苦,各种变革与思潮不断冲击着这片土地。莫言在他的作品里,将那个时代农村的生活场景、人们的精神状态细致入微地展现出来。 比如《红高粱家族》,通过独特的视角与叙事,描绘出高密东北乡人们在特殊时代背景下充满血性与生命力的生活,战争的残酷、生存的挣扎以及人性在困境中的绽放都跃然纸上;《蛙》以乡村计划生育为切入点,深刻反映了当时政策推行过程中乡村社会的种种矛盾与人们复杂的情感。这些故事或许在没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眼中荒诞离奇,但对于经历过六七十年代的人而言,其中的场景、情感都是真实可感的,是他们生活的一种写照。 莫言的创作风格独特而鲜明,是现实与魔幻交织的奇妙融合,更是深深扎根于乡土的深情吟唱。他的文字中,现实的苦难与梦想的光芒相互辉映,民间传说、神话故事与现实生活无缝对接,构建出一个亦真亦幻的文学世界 。在他的笔下,高密东北乡不再是一个简单的地理概念,而是承载着历史、文化与人性的文学符号。 莫言的这种风格形成并非偶然,与他的成长经历和地域文化紧密相连。他出生于山东高密,这片充满传奇色彩的土地,民间故事、鬼神传说在街头巷尾流传,为他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小时候,他在田间地头听老人们讲述那些古老而神秘的故事,这些故事如同一颗颗种子,在他心中生根发芽。同时,农村的生活经历让他对土地、对农民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深厚的感情,这些情感也融入到他的作品中 。 例如,在《红高粱家族》中,他以抗日战争时期的高密东北乡为背景,描绘了一群充满血性与生命力的人物。余占鳌、戴凤莲等人物形象鲜明,他们的爱情、抗争与命运,充满了野性与激情,展现出民间力量的强大和人性的复杂。而小说中对红高粱的描写,那片如血海般的高粱地,既是现实的场景,又具有象征意义,象征着生命的顽强与不屈,是现实与魔幻结合的生动体现 。 《生死疲劳》无疑是莫言作品中的经典之作,是他创作生涯中的一座丰碑。这部小说以独特的视角和叙事结构,展现了中国农村半个世纪的沧桑巨变。故事从地主西门闹含冤而死开始,他在地狱中申诉无果,带着前世的记忆开启了六道轮回之旅,先后转世为驴、牛、猪、狗、猴,最后转世为人。 在叙事结构上,莫言采用了六道轮回的方式,这种创新的手法打破了传统小说的线性叙事模式,使故事更加丰富多元。每个轮回都有独特的视角和情节,驴的倔强、牛的坚韧、猪的聪明、狗的忠诚、猴的机灵,通过动物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人类社会的种种荒诞与真实,也感受到了生命的顽强与脆弱。 莫言的语言特色在《生死疲劳》中也展现得淋漓尽致。他运用了大量的民间俗语、方言,使小说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同时,他的描写细腻而生动,无论是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还是对人物心理的刻画,都让人如临其境。例如,对西门驴在土地上劳作的描写,“它伸开四蹄,在土地上奔跑,土地在它的蹄下发出沉闷的声响,仿佛是大地的心跳。” 这种生动的描写,让读者感受到了动物与土地之间的紧密联系。 除了《生死疲劳》,莫言还有许多其他的代表作,每一部都具有独特的魅力。《红高粱家族》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讲述了余占鳌、戴凤莲等人物在高密东北乡的传奇故事。这部小说以其强烈的色彩感和激情四溢的叙事风格而闻名,红高粱象征着生命的力量和反抗精神,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野性与生命力。余占鳌从一个土匪成长为抗日英雄,他的经历充满了传奇色彩,展现了人性的复杂和在特殊历史时期的挣扎与抉择 。 在创作初期,莫言如同一个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对自己的作品充满了不确定性。写《红高粱》的时候,他完稿后心中满是疑惑:这真的是小说吗?算得上文学作品吗?是好是坏呢?可不可以这样写呢?那时的他,极度依赖他人的判断来给自己定位,就像一个刚刚学步的孩子,需要借助外界的力量来确定自己前行的方向 。这一时期,他的创作风格也在不断探索之中,受到西方文学尤其是马尔克斯《百年孤独》的影响,他在作品中尝试融入魔幻现实主义元素,但内心对这种创新的接受度并不高,时常处于一种矛盾和纠结的状态。 随着创作的深入和作品的不断发表,莫言开始慢慢积累起一些自信。到了创作《酒国》的时候,他有了一点点自信的萌芽。此时,他在创作技巧和叙事方式上有了更多的尝试,不再完全被他人的看法所左右。他开始意识到,写作应该忠实于自己的内心,按照自己的想法去表达。这种自信虽然还很微弱,但已经成为他创作道路上的一抹曙光 。
易中天曾说:如果一个人觉得莫言的作品胡说八道,那他绝对没有经历过六七十年代!在易
云端绮梦绘星河
2025-10-06 18:41: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