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俄海军向丹麦军舰开火,威胁撞击并干扰导航系统。 这起 10 月 3 日发生在波罗的海北部航道的对峙,被英媒率先披露,瞬间搅动了本就紧张的俄欧关系。 事发海域连接北海与波罗的海,是北约舰艇进出波罗的海的必经之路,战略意义不言而喻。 俄方出动的是无畏级大型反潜驱逐舰 “库拉科夫海军中将号”,虽沿用苏联时期技术底子,但吨位与火力仍具威慑力。 丹麦军事情报局的报告显示,俄舰不仅发出实弹警告,还逼近至危险距离,明确威胁采取撞击行动。 更值得关注的是,丹麦军舰与随行直升机的导航系统均遭电子干扰,通信一度中断。 这并非无迹可寻的突发挑衅,而是近期西方与俄一系列摩擦的集中爆发。 9 月 20 日,悬挂贝宁国旗的俄 “影子船队” 油轮 “博罗凯” 号从圣彼得堡出发,前往印度港口。 9 月 28 日,该船在大西洋法国领海被拦截,法方以 “缺乏文件”“涉嫌违法” 为由展开调查,10 月 1 日正式扣押部分船员。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哥本哈根参加欧盟峰会时坦言,船员涉 “严重违法”,但对该船是否关联 9 月下旬丹麦无人机事件持谨慎态度。 而 “博罗凯” 号早已被英国和欧盟分别列入 2024 年 10 月、2025 年 2 月的对俄制裁名单,西方认定其是俄规避制裁的工具。 俄罗斯的反击精准落在丹麦身上,显然与这一背景直接相关。 事件曝光后,北约的反应透着明显的矛盾。 联盟内部启动了紧急沟通机制,但公开表态异常低调,未像以往那样高调谴责。 这种克制背后,是欧洲内部对俄态度的深刻分歧。 德国总理朔尔茨 9 月 15 日就明确表态,应避免与俄直接军事冲突,外交渠道需保持畅通。 但波兰、爱沙尼亚等东欧国家却态度强硬,此前因俄军机活动启动北约第四条紧急求助机制,呼吁强化威慑。 俄罗斯选择丹麦作为施压对象,正是看准了这种分化,丹麦是北约成员却非核心强国,既能传递信号,又不会立刻触怒整个联盟。 美国的态度更显微妙。 特朗普 9 月 23 日还在社交媒体发文,称乌克兰有望在北约支持下 “恢复原状”,甚至鼓动其 “立即行动”。 但被问及是否支持北约击落俄机时,他仅模糊回应 “取决于具体情况”,暴露了 “美国优先” 的核心考量。 这种立场摇摆,让北约盟友难以获得明确的行动支撑。 更值得玩味的是丹麦与美国的特殊关系。 3 月,美国副总统万斯强行登上格陵兰岛,引发丹麦强烈不满,却未能阻止美方强化在当地的军事存在。 特朗普政府对格陵兰岛的觊觎从未停止,而丹麦的抗议始终缺乏实质反制力,这种依附性在此次对峙中更显被动。 俄罗斯的行动逻辑,根植于其对战略空间的坚守。 2025 年新版《国家安全战略》将波罗的海列为 “关键战略方向” 之首,这里是俄通往大西洋的唯一不冻港通道,也是连接加里宁格勒与本土的命脉。 近年来,北约东扩让波罗的海几乎沦为 “内海”,俄通过频繁军事存在宣示底线,电子干扰等 “灰色地带” 操作已成常用手段。 从现实来看,北约直接下场的可能性极低。 其集体防御条款(第五条)自 1949 年成立以来仅启动过一次,且对 “武装袭击” 的界定有严格标准,单纯海上对峙远未达到触发门槛。 2021 年俄在黑海对英国 “捍卫者” 号开火警告、驱离荷兰军舰时,北约也仅以外交表态收场,并未采取军事反制。 这场对峙本质是大国博弈的缩影。 俄罗斯通过精准施压,试探北约内部的团结底线,同时反制西方的制裁封锁。 北约则受制于内部分歧与美国的利益算计,难以形成统一强硬回应。 丹麦成为冲突焦点,不过是小国在大国角力中被推至前台的必然结果。 目前双方均未进一步升级行动,俄舰完成威慑后撤离,丹麦军舰也已驶离事发海域。 但波罗的海的紧张氛围并未消散,8 个月内北约与俄军机危险接近 89 次的纪录,预示着类似摩擦还可能发生。 信源:突发事件!英媒:俄海军向丹麦军舰开火,威胁撞击并干扰导航系统——新浪新闻
中国已正式“驳回”美国媒体的“求饶信”:要么不开战,要么,就按你们美国人自
【150评论】【8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