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不是因为有钱才当上五常,是仗打完后,椅子已经摆好了。 说法国是因为有钱才当五常,那纯粹是不懂历史瞎扯,1945年联合国刚搭台子那会儿,选的根本不是钱包鼓的主,是看谁手里有真家伙、能在战后撑住场面,法国那把椅子,早就在大国博弈和自身本钱里摆好了,跟GDP半毛钱关系没有。 先说说1945年的法国有多穷,本土被德国占了五年,工厂炸的炸、搬的搬,GDP连战前一半都不到,老百姓吃饭都得靠救济,后来还是靠马歇尔计划的援助才缓过口气。 要是比有钱,当时美国GDP占世界一半,英国也比法国富得多,轮也轮不到法国。可联合国选五常不是评富豪榜,是看你有没有实打实的“本钱”,法国的本钱,藏在别人没注意的地方。 最关键的就是那些没丢光的殖民地,那会儿法属地盘占了非洲四分之一,从西非的橡胶园到印度的丛林,上千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里全是资源,橡胶、石油、矿产要啥有啥,还能随便征兵。 自由法国最惨的时候,就是靠非洲殖民地的兵员撑着,戴高乐在伦敦扯旗子没人理,跑到北非拉上殖民地军队,硬是凑出百万兵力,这就是硬家底。 你想啊,战后要管亚非拉的事儿,没殖民地的国家说话没人听,法国手里攥着这么多地盘,自然成了绕不开的角色。 还有工业底子没彻底垮掉,外人只看见巴黎投降的狼狈,没注意法国东北的工业区因为投降早,没遭大轰炸,1945年的机床数量比打残了的德国还多。 后来法国能快速搞起军工,甚至比苏联只晚两年建成核反应堆,靠的就是居里夫人留下的核技术积累和这些没被毁的工厂,这可不是有钱就能立马建起来的。 更别说自由法国在战争里的表现,虽然维希政府当了傀儡,但戴高乐带着人没闲着,苏联空军里有支法国飞行员组成的诺曼底涅曼飞行部队,跟着苏军打了库尔斯克会战、白俄罗斯战役,击落270多架德军飞机,46个飞行员战死,这份功劳美苏都看在眼里。 诺曼底登陆的时候,戴高乐指挥法军跟着盟军打回本土,解放巴黎时老百姓夹道欢迎,这说明法国在欧洲还有号召力,不是彻底垮了的软柿子。 当然,光有本钱还不够,那把椅子主要是大国博弈给“摆”好的,英国最先力挺法国,丘吉尔跟斯大林吵的时候直接说“一个没有法国的世界是难以想象的”,说白了就是怕欧洲只剩苏联一个常任理事国,英美被边缘化,拉上法国才能制衡苏联。 后来分区占领德国,本来是美苏英三家分,丘吉尔硬从英美占区里划了块4万平方公里的地给法国,让法军跟三大国平起平坐管德国,这待遇就是给常任理事国的铺垫。 美国一开始看不起戴高乐,罗斯福早说过未来是美苏英中“四巨头”,法国连旁听资格都没有,可战争打完,美国发现要防苏联扩张,西欧得有个挡箭牌,法国正好卡在西欧门户,比刚打完仗的英国顶用。 加上美国想拉巴西入伙被苏英反对,没辙了才默许法国入常,毕竟能用法国盯着德国、防着苏联,这笔账划算。 苏联的态度也转得快,一开始不理自由法国,后来发现能借法国制衡英美,1944年直接跟戴高乐签了同盟条约。 旧金山会议上,苏联明着反对美国提的巴西,暗地里却支持法国,就是想在安理会里安个能给英美添堵的角色。英苏都站法国这边,美国再反对就是孤立,杜鲁门只能点头。 戴高乐也会借势,他直接放话“没有法国参与的欧洲新秩序就是空中楼阁”,逼着大国正视法国。1945年6月签《联合国宪章》的时候,法国代表昂首签字,宪章里明文写着法兰西是常任理事国,那场景看着讽刺,其实是各方算计后的结果。 后来法国能在非洲说上话,31个非洲国家用法语当官方语言,马里政变叛军第一个电话打给巴黎,靠的还是当年殖民地攒下的影响力,这都是五常席位的底气。 你看这事儿多现实,1945年的规矩就是战场上拿不到的,谈判桌上也别想有,有钱买不来地盘,买不来军队,更买不来大国互相制衡的需要。 法国投降过不假,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殖民地、工业底子、战争里的残余力量,再加上踩中了美苏英互相提防的点,这把五常椅子就稳稳当当坐下了。 现在总有人说法国是“五常最弱”,可当年能挤进去,靠的根本不是钱,是手里的真家伙和国际博弈里的位置。 那些觉得“有钱就能当老大”的说法,根本不懂战后的规矩,法国的例子摆这儿呢,椅子早就在实力和算计里摆好了,跟钱包鼓不鼓没关系。
真是攻守易形了央妈终于开始发力了当列强的感觉挺好据英国《金融时报》10月3日
【36评论】【5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