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伟人得知奇袭白虎团的英雄排长从朝鲜战场归来已11年,却依然只是副连长,还被迫转业地方,听到这个消息后,伟人脸色一沉,质问道:“这么多年了,怎么才升了一级?” 杨育才1927年出生在陕西勉县一个穷苦农民家,小时候家里日子过得紧巴巴,缺吃少穿。他16岁那年被国民党保安队抓去当壮丁,干了两个多月苦力后,找机会逃回家。1949年4月,他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次年5月成为党员。1951年,他随部队入朝作战,担任志愿军68军203师607团侦察排副排长。在战场上,他多次执行侦察任务,积累了不少经验,对地形和敌情摸得门清。 1953年7月13日夜,金城战役打响,杨育才带12名战士执行奇袭任务。他们化装成美军顾问和南朝鲜士兵,途中抓到一名南朝鲜传令兵,从他嘴里套出口令“古伦姆、欧巴”和白虎团团部位置二青洞。凌晨2点,他们潜入敌营,13分钟内击毙97名敌军,包括团长陆根珠,并缴获虎头团旗。这次行动直接瘫痪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指挥系统,为歼灭敌军5.3万提供了条件。杨育才记特等功,获一级战斗英雄称号。 回国后,杨育才的晋升路却堵得死死的。因为早年被国民党抓壮丁的经历成了历史问题,组织上总觉得需要进一步审查。1958年,部队第一次推荐他当连长,审查没过关。1960年第二次推荐,又卡住了。1962年第三次机会,还是因为同样原因搁浅。他就这样一直停在副连长位置上,战友们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他自己从不抱怨,只说活着回来就知足了。 1963年,杨育才34岁,以副连职转业到山东德州一家工厂。他把军功章锁进抽屉,开始过普通工人日子,上班下班,业余时间种菜养鸡。厂里同事知道他当过兵,觉得他脾气好、干活实诚,但没人晓得他就是京剧《奇袭白虎团》里严伟才的原型。那时候,这出戏在全国巡演,讲的就是他奇袭白虎团的事迹。 1964年秋天,中央军委办公厅工作人员向毛主席汇报文艺创作情况,提到《奇袭白虎团》反响热烈。毛主席问起原型杨育才现在情况,得知他从朝鲜归来11年,只升到副连长,还转业了。毛主席听后不高兴,追问为什么这么多年才升一级。工作人员调来档案,毛主席看完后批示,这样的同志不能因为历史问题就不重用。 这个批示下来后,杨育才的命运变了。1965年,他被召回部队,破格提拔为营长。老战友听说后激动坏了。此后,他一步步升迁,担任师副参谋长、副师长等职。1983年,他以正师级离休,搬到南京生活。杨育才的遭遇不是孤例,朝鲜战争后,很多战斗英雄因为类似历史问题影响晋升,有的甚至转业地方。直到1978年,中央发文纠正这类问题,许多英雄才得到认可。 杨育才当年用的冲锋枪现在陈列在军事博物馆,那面缴获的白虎团团旗成了国家一级文物。讲解员每次讲起这个故事,总强调英雄的功绩永不过时。杨育才的事迹提醒大家,对有功人员要公平对待,不能让历史小问题挡住人才路子。他的经历也反映出那个时代审查制度的严谨,但有时也耽误了真正有能力的人。 在部队生涯中,杨育才一直保持低调作风,即便立下大功,也没到处宣扬。转业后在工厂,他同样踏实工作,没拿英雄身份要特殊待遇。这点让很多人佩服,觉得他接地气,不摆架子。相比南朝鲜的白虎团,那支部队被李承晚吹成王牌,却在奇袭中一触即溃,暴露了指挥系统的弱点。 奇袭白虎团的成功靠的是志愿军战士的智慧和勇气,杨育才带队时充分利用语言优势和伪装技巧,抓传令兵套情报是关键一环。这仗打得干净利落,直接影响了金城战役大局。回想起来,杨育才从普通农民到战斗英雄,再到转业工人,又回部队高升,人生起伏大,但始终没变的是对组织的忠诚。 杨育才的骨灰安放在南京雨花台功德园,墓碑上刻着“一等战斗英雄杨育才同志之墓”。他的故事通过京剧流传开来,让更多人了解抗美援朝的细节。南朝鲜首都师第1团在战后重组,但那面团旗的丢失成了永久耻辱。志愿军在朝鲜的付出换来了和平,杨育才就是其中典型代表。 这个事件也说明高层对基层英雄的关注很重要。毛主席的批示及时纠正了问题,让杨育才继续发挥作用。类似情况在其他英雄身上也发生过,纠正后部队人才流动更顺畅了。杨育才晚年过得平静,2009年82岁时在南京病逝。他的事迹如今还在教育后辈,强调历史要公正看待,不能一刀切。
参与铁原阻击战的三位铁血师长,都是谁?他们又是什么军衔?“1985年8月15日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