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10月4日,三星、闪迪等全球芯片巨头集体宣布上调存储产品报价,美光股价一个月暴涨60%,铠侠与闪迪股价涨超100%。 这波行情看着是AI热潮催的,往深了扒才发现,涨价背后藏着原材料、专利和中小厂商的连环局。 很多人以为巨头涨价全靠AI服务器拉需求,其实上游原材料早被搅成了浑水。存储芯片离不开稀土,尤其是制造磁性元件的钕铁硼,而全球九成以上的稀土磁铁供应都攥在咱们手里。 欧盟急着摆脱依赖,9月份刚在爱沙尼亚开了家稀土磁铁工厂,说是要满足欧洲十分之一的需求,还拿到了欧盟近两千万欧元的补贴,博世、舍弗勒这些大厂商当场就签了长期采购协议。 可有意思的是,咱们8月份对欧盟的稀土磁铁出口反而涨了两成多,出货量是对美出口的五倍。 这看似矛盾的局面,其实是巨头们的算计。欧盟新工厂要到明年才正式供货,现在还得靠中国的稀土撑着。 三星、铠侠看准了这个空窗期,一边缩减普通存储芯片产能,一边把资源往高端的HBM芯片上转,这下供需缺口一下就拉开了。 有行业内的人说,现在不是缺芯片,是缺能造高端芯片的原材料和设备,欧盟想建自己的供应链,没个三五年根本成不了气候,巨头们就是掐准了这个时间差才敢大胆涨价。 原材料之外,专利才是真正的拦路虎。三星手里握着一万两千项存储相关专利,从芯片架构到制造工艺几乎全给包了。 中国企业想突围没那么容易,长江存储虽然能造128层的3D NAND芯片,还进了苹果供应链,但每生产一片都得小心翼翼避开专利雷区。 之前有消息说,东芝偷偷转让了部分专利给长江存储,不是好心,是想换咱们在汽车电子领域的合作机会,这背后全是利益交换。 更现实的是,专利纠纷能直接卡住产能。 2024年美国升级设备限制后,长江存储被迫提前量产自研的架构,就是怕被专利和设备双重卡脖子。 长鑫存储用DUV光刻机造出DDR5芯片,看着是突破,其实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因为用这种设备生产,虽然能绕开部分专利,但良率始终上不去,次品多了成本自然高,就算想扩产也不敢太快。 这也是为啥国产产能在涨,市场上的存储价格还是降不下来。 巨头吃肉的时候,中小厂商的日子难上加难,但也不是全都坐以待毙。 有网友发现,深圳华强北不少做存储的小老板开始转做工业级存储,比如给电梯、智能电表用的低功耗芯片。 这些芯片技术要求没那么高,巨头看不上,反而成了中小厂商的避风港。 还有些厂商干脆做数据恢复用的专用存储设备,靠着精准定位活了下来。 这些中小厂商的生存智慧,其实戳破了行业的一个假象:不是所有存储需求都在追高端。 像工业物联网、老旧设备升级,需要的是稳定耐用的普通存储,这些市场规模不小,却被巨头忽略了。 有报告说,未来五年这类利基市场的增速能达到两位数,比高端市场还稳。 只是这些中小厂商也有难处,原材料涨价他们不敢跟着涨,怕丢客户,只能在采购端抱团压价,勉强维持利润。 普通消费者已经开始感受到连锁反应了。 笔记本电脑价格悄悄涨了,去年五千块能买到的配置,今年得加一千块,就是因为存储芯片成本涨了。 医院里的情况更实际,北京有家三甲医院因为NAND闪存涨价,直接暂停了PET-CT设备的采购,患者做检查的时间都得往后排。 有人说这是暂时的,等国产产能上来就好了,但懂行的都知道,只要专利和高端设备的问题没解决,涨价的根子就还在。 欧盟那边也没好到哪去,虽然急着建稀土工厂,但4到6月份的稀土短缺已经让欧洲企业在8月份停了七次产,估计10月份还得停好几次。 这就是全球供应链的无奈,看似各玩各的,其实牵一发而动全身。 三星、美光们涨价赚得盆满钵满,背后是原材料供应国、专利持有方和下游厂商的层层博弈,最后买单的还是普通人和中小企业。 这场涨价潮说到底,不是简单的供需失衡,是全球科技产业格局调整的缩影。 谁能掌控原材料,谁能突破专利壁垒,谁就能在接下来的竞争里占得先机。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来评论区聊聊。 信息:多国芯片巨头上调产品报价 摩根士丹利:存储芯片行业将迎超级周期 财联社2025-10-04 16:22
刚刚得知一个惊人的消息: 10月4日,三星、闪迪等全球芯片巨头集体宣布上
波览历史
2025-10-05 22:48:44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