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庆后走了,娃哈哈还在,但江湖早已变了天。
接班的宗馥莉,没等来“父辈光环”的护体,反倒一头撞进了一场“家族商战连续剧”——弟妹争产、账户被冻、渠道反水,连自家商标都拿不稳。
这哪是接班?这是直接被推上断头台,还被要求笑着把刀递过去。
最近,香港高院一纸判决,驳回她18亿美元资产解冻的上诉,等于当众甩了她一巴掌。
外界都在等她崩盘,可宗馥莉偏不。她不仅没退,反而开始“拆房子”——把娃哈哈的生意,悄悄往自己人掌控的“宏胜系”搬。
这操作,像极了那种发现公司要黄,立马注册新公司、把客户资源全带走的狠人。只不过,她搬的不是普通客户,是娃哈哈三分之一的生产线、十几个省的经销商、上百条产品链。
别被名字骗了,宏胜集团可不是啥无名小卒。它在全国有20个生产基地,40多家子公司,100多条生产线,员工四千多人。
说它是“克隆版娃哈哈”,一点不夸张。更关键的是——这摊子,宗馥莉说了算。娃哈哈集团里还有股东掣肘、国资盯着,可宏胜是她从2003年就开始经营的“自留地”,股权穿透后,实控人就是她自己。
现在她掌舵娃哈哈,干的第一件事不是搞新品、冲销量,而是:换人、换合同、换体系。老臣退场,宏胜系高管空降;原娃哈哈部门被重组;12个省的经销商合同,悄悄换成宏胜系公司签。
这哪是接班?这是“借壳上市”——借娃哈哈的壳,装宏胜的肉。
最狠的还在后头。她想把“娃哈哈”商标,转到宏胜名下?杭州国资直接叫停。一句话:品牌是集体资产,不能私有化。
宗馥莉秒懂:靠“娃哈哈”三个字吃饭的日子,到头了。于是她转身注册了一堆新商标:“娃小宗”“宗小哈”“娃小哈”……名字听着像山寨货,但目标很真实,年销300亿,相当于现在娃哈哈八成的体量。
可市场不买账。
网友吐槽:“娃小宗?听着像儿童饮料”“不如直接买东方树叶,至少不蹭老品牌。”
更致命的是,经销商集体冷处理。一个合作20年的老经销商放话:“99%的人不会碰‘娃小宗’,你要是跟娃哈哈划清界限,我们也就此为止。”
这不难理解。经销商卖的不是“宗馥莉”,是“娃哈哈”这三个字的国民认知。你换个牌子,让我从零开始推?谁给你这个面子?
很多人说宗馥莉输了,账户被冻、商标被拦、弟妹闹事,四面楚歌。可她真输了吗?
她辞职逼宫,反手拿下董事长之位和全部股份;她布局宏胜,暗度陈仓掌握核心产能;她注册新品牌,哪怕被骂“山寨”,也要留条后路。
这哪是节节败退?这是“阳谋破局”。明知道对手会防,还非要走这一步,逼你亮底牌。
她现在确实退无可退。但退不了,就只能炸场子。要么带着娃哈哈改革重生,要么干脆另起炉灶,用“宏胜+娃小宗”再造一个饮料帝国。
宗馥莉的故事,根本不是什么“富二代接班记”,而是一场残酷的“权力争夺战”。她面对的,不只是市场竞争,还有家族内斗、体制制约、渠道反噬。
她可以哭,可以躲,可以学其他二代躺平。但她选择了最狠的一条路:在别人的地盘上,建自己的城。
这场战争才刚开始。香港法院的判决只是开场锣,真正的厮杀,在市场、在渠道、在消费者嘴里。
娃哈哈能不能挺住,没人知道。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宗馥莉,已经把牌全摊在桌上了。
赢,她是中国商界新女王;输,她也至少打出了自己的旗号。这,才是真正的“背水一战”。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