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

漫聊小知识 2025-10-05 17:42:48

最近,纽约时报的记者斯威夫特,在看了中国工厂内机器人是如何作业的视频后,非常的义愤填膺。他写了一篇报道《中国在工厂使用的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以此来猛烈抨击美国的企业不思进取。 在苏州工业园区,斯威夫特被领进一家汽车零部件工厂,占地三万平方米的车间里,800余台橙色机械臂组成流动的钢铁洪流,它们以每秒3次的频率完成焊接、组装、检测的全流程。 这场景别说外国人看了震撼,咱们自己人见了都得竖大拇指。 先给大伙交个底,斯威夫特写的“中国工厂机器人数量超过世界其他地区总和”真不是夸张,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刚出的报告显示,去年全球新装的工业机器人里,咱们中国就占了54%,足足29.5万台,比美国、日本、韩国加起来还多。 现在中国工厂里跑着的机器人已经超过202万台,是美国的整整五倍。苏州那工厂可不是个例,园区里的艾吉威机器人公司,专门造物流机器人,人家的技术打破了国际垄断,还拿下了国家级科技奖,现在不仅给阿迪达斯、强生医疗这些大企业供货,产品还卖到了美国、日本去。 最让斯威夫特震撼的焊装车间,我得好好说说这里面的门道,汽车焊装可是个精细活,以前全靠老焊工凭经验来,焊得好不好全看手感,稍有不慎就会出质量问题。 可现在苏州工厂里那些橙色机械臂,焊枪起落比老师傅的手还稳,重复定位精度能控制在0.03毫米以内,比头发丝还细。 每秒3次的操作频率,一天下来能完成上千次焊接,这效率要是换人工,得几十号人连轴转才能比。 你再看比亚迪的焊装车间,近200台国产机器人围着车架忙活,蔚来的工厂更夸张,整条生产线几乎见不着工人,机器人从搬零件到拧螺丝一气呵成,力道分毫不差,这哪是机器干活,简直是“钢铁工匠”在精雕细琢。 说真的,中国工厂能有这规模的机器人应用,绝不是瞎花钱堆出来的,而是真真切切尝到了甜头。 以前造汽车,一条生产线得几百号工人,不光工资成本高,人累了还容易出错,现在换成机器人,人力需求直接降了40%,产品合格率反而从以前的95%提到了99.9%以上。 更关键的是,咱们的机器人越来越便宜好用了,以前外国品牌的焊接机械臂卖14万美元,小工厂想都不敢想,现在中国造的只要4万美元,广州有家11个人的烤箱小厂都能用得起,机器人还能自己学技术,比请老师傅划算多了。 而且现在核心零件比如减速机、伺服电机,咱们自己都能造了,不像以前得看外国人脸色,这才叫真本事。 再看看美国企业,真怪不得斯威夫特骂他们不思进取,2023年美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才295台per10000名员工,在全世界排第十,跟咱们差着一大截。 美国汽车业以前可是自动化的老本行,可2018年机器人安装量居然降了26%,现在占全美机器人安装量的比例都跌到38%了。 更打脸的是,大众汽车在合肥的电动车工厂里,1000多台机器人全是上海造的,就一台是德国来的,而美国的汽车工厂好多设备还得从中国买。 这不是明摆着吗?美国企业要么抱着老设备不放,要么就把生产外包出去,根本没心思投钱搞自动化升级。 有人可能会说,美国是不是没人搞机器人技术?还真不是,关键是人才跟不上,中国每年能培养35万机械工程毕业生,电工、焊工这些技术人员一抓一大把,可美国一年才4.5万人毕业,有美国机器人制造商老板都说,最大的难题是找不着熟练工人。 你说这奇怪不?没人干活还不着急搞自动化,反而守着老一套,这不叫不思进取叫什么?咱们中国这边,不光大企业用机器人,山东邹城的机器人能给电脑USB接口做微米级装配,北京的机器人在海外仓库一天能处理35万件货,单个工作站一小时能搞定500件,这效率美国工厂想都不敢想。 斯威夫特的义愤填膺,本质上是看到了全球制造业的风向变了,以前美国靠制造业称霸,可现在他们的企业躺在老本上睡大觉,不愿投入、不愿创新。 而中国恰恰相反,从政府到企业都在使劲搞智能制造,苏州工业园区给企业送政策、送平台,帮着艾吉威这样的企业出海;企业自己也争气,从核心零件到整机都自己研发。 这样一来,中国的产品成本降下来了,质量提上去了,在国际市场上自然越来越能打。 说句实在话,看到中国工厂里那些“钢铁洪流”,我心里特别自豪,这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无数工程师熬夜研发、无数工人努力转型、无数企业敢闯敢试的结果。 美国企业要是还不醒悟,还抱着“不思进取”的心态,那被中国越甩越远是迟早的事,斯威夫特的报道与其说是抨击,不如说是给美国企业敲了个警钟,可听不听得进去,就得看他们自己了。 而咱们中国,只会沿着智能制造的路越走越稳,越走越远。

0 阅读:58

猜你喜欢

漫聊小知识

漫聊小知识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