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宫关门后,特朗普不再说中国一句不好,苦等着中国答应一个要求 当地时间10月1日

萝花芳草林 2025-10-05 16:16:59

白宫关门后,特朗普不再说中国一句不好,苦等着中国答应一个要求 当地时间10月1日零点,美国联邦政府正式“停摆”。 四分之一的政府部门停摆,80万政府员工工作受影响,42万人无薪工作,38万人停薪留职。上海至洛杉矶的航线机票一天内涨价15%,郑州富士康的iPhone出货延迟3天。 这背后是美国两党在预算问题上的死磕。民主党坚持要在拨款协议中延长《平价医疗法案》的补贴,而共和党则认为这会给美国财政带来3350亿美元的负担。 双方各执一词,谁也不肯退让。 特朗普面对这场危机,第一个反应不是解决国内对立,而是把注意力转向中国。 他在社交媒体上喊出:“我要和中国好好谈谈,让中国多买点美国大豆!” 这与他一贯的“对华强硬”形象形成了鲜明反差。 事实上,这已经不是特朗普第一次在关键时刻转向中国。相比第一任期时动不动就挥拳对准中国,第二任期他的态度明显软化。贸易战打了没多久,美国就主动叫停了关税措施。 为什么特朗普偏偏选择大豆作为突破口?这背后藏着精明的政治算盘。 美国大豆产业高度依赖出口,而中国曾是最大买家。只要中方减少购买,美国豆农立马受伤,而这直接关系到特朗普的选票。农民是特朗普的重要票仓,他必须稳住这些支持者。 但现实是,中国市场已经不再依赖美国大豆。 过去几年,中国已经把进口重心转向巴西、阿根廷等国。光是巴西,去年对华大豆出口就创下新高;阿根廷在短短几天内就卖出了20船大豆。 谁价格更稳、供应更可靠,中国就跟谁合作。 特朗普团队的结构调整也反映出这一变化。第一任期对华鹰派如纳瓦罗、博尔顿等已边缘化,谈判代表换成了生意人出身的贝森特。 特朗普不想算总体战略账,而是想把中美关系简单化,变成做买卖。 甚至美国前驻华大使也罕见改口,表示“应当尊重中国”。 这些转变背后,是美国面对的结构性困境:国内经济复苏乏力,通胀阴魂不散,制造业巨头对“脱钩”政策表达不满。 特朗普的“变调”不是偶然,而是美国实力此消彼长的必然结果。 从贸易战到科技封锁,美国使出的招数几乎全部落空。特朗普自己发起的用芯片封死中国的运动已经失败。 他越来越怀疑,像拜登政府那样花钱费精力构建联合阵线与中国开展“长期冷战”是否还有意义。 真正让美国焦虑的,不是中国的崛起,而是自己越来越失去掌控力。 财政失衡、两党撕裂、经济承压,这些内部困境比任何外部挑战都更致命。 过去几年,美国每一次的对外喧嚣,背后几乎都藏着一场国内危机。 中国如何看待这一幕?其实中国并没有把大豆当成与美国“谈判的筹码”。从农业战略角度,中国早已通过多元进口和国内扩种,削弱了对美国的依赖。 现在即使美方喊破嗓子,中国也有充分的选择空间。 这背后的现实是:外部环境越是动荡,中国越要增强自主可控能力。 如果我们长期依赖美国产品,那么一旦美国把农业当“武器”,受苦的就是普通人的餐桌。而如今情况不同了,中国不但有选择权,还有话语权。 特朗普激进的对外政策背后,是美国全球战略的大转向。 2025年美国国防部发布的新战略报告,重点已从“遏制中国全球影响力”转向“保护美国本土和西半球控制权”。这几乎是放弃了传统的全球警察角色和大国战略竞争。 印太、南亚、欧洲、中东,这些传统美国势力范围特朗普都表现得冷淡,甚至放手让中国发挥影响力。这种战略收缩在无意间加速了全球格局的多极化进程。 就在特朗普宣布对外战略收缩的背景下,中国于今年9月1日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主张在美国霸权退潮的阶段,由中国联合更多国家共同构建一个基于多边主义、互利共赢的新国际秩序。 两个大国的一退一进,全球格局正在发生深刻转变。 白宫关门这场戏,表面看是政治闹剧,深处却折射出历史性转折。 一位美国学者点破关键:特朗普不是不想压制中国,而是现实让他怀疑“长期冷战”是否有效。当他喊出“要和中国谈谈”时,喊的不是实力,而是焦虑。 当美国越来越依赖“制造外部议题”来掩盖内部困境的时候,未来它还能走多远? 参考资料:为何像在“退缩”,特朗普是否真被中国实力镇住了?——观风闻

0 阅读:111

评论列表

用户45xxx35

用户45xxx35

2
2025-10-05 18:32

很简单。在未谈妥之前,把关税降为零,自然就行了

猜你喜欢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

萝花芳草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