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时光倒流,尹先生还会伸手扶那个老人吗?” 2024年5月的一个雨天,湖南长沙的尹先生正抱着高烧的儿子冲向医院。路边一位老人突然摔倒,他犹豫了三秒,还是蹲下了身。这一蹲,让他成了现实版“农夫与蛇”的主角——家属咬定他是肇事者,索赔3万,监控盲区里,他被迫当了十几天“侦探”…… 事件还原:监控盲区里的“侦探” 尹先生扶起老人后,叮嘱路人帮忙送医,便匆匆离开。没想到,老人家属一口咬定是他撞的,还威胁要告他“肇事逃逸”。更憋屈的是,事发地刚好是监控盲区。为了自证清白,尹先生查了20多个监控,最后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找到了真相——老人是自己摔倒的。铁证面前,家属只轻飘飘说了句“对不起”,连句真心道歉都没有。 被讹诈者的“侦探”成本 尹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据中国司法大数据研究院统计,近五年老人摔倒纠纷中,23%存在诬告行为。这些案件中,受害者平均要花费15天自证清白,调取监控、寻找证人的成本高达5000元。更讽刺的是,即便真相大白,讹诈者往往只需一句道歉就能脱身,而受害者却可能留下长期的心理阴影。 社会现状:讹诈成风,善良寒心 山东临沂的王先生也有类似经历。他扶起骑车摔倒的老人后,反被家属天天指责,最后患上了焦虑症。甘肃的周女士救起栽进沟里的轮椅老人,结果被索赔2万。这些案例背后,是一个残酷的现实:讹诈成功就能捞一笔,失败顶多道个歉,违法成本几乎为零。 法律为何总“迟到”? 过去,警方对这类事件多采取“调解为主”的态度。但2024年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明确,诬告勒索可处拘留或罚款。央媒此次发声,正是要求警方主动介入,打破“和稀泥”的旧模式。然而,执行层面仍存在难题——比如监控缺失时如何取证?这需要更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来约束讹诈者。 央媒发声:法律为善良撑腰 2024年9月,央媒发文强调:“不能让好人寒心!”警方现在必须主动调查类似事件,一旦发现威胁、索赔行为,直接按《治安管理处罚法》处理。这意味着,以后讹诈者可能面临拘留或罚款,而不再是一句“对不起”就能了事。 如何让“扶得起”成为常态? 除了法律,技术也能助力。比如杭州已试点“扶老人保险”,好心人可免费获得法律保障;深圳则推行“一键报警+视频存证”系统,摔倒瞬间自动上传云端。这些创新或许能减少“扶不扶”的纠结,但最关键的,还是全社会对诚信的坚守。 你敢扶了吗? 法律已亮剑,但信任重建仍需时间。下次遇到摔倒的老人,你会扶吗?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观点——是选择“先录像再帮忙”,还是依然相信善良的力量?
大家小时候都这么虎的吗!
【3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