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59年,陈玉成、韦俊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兄弟倪墙。陈玉成还是太年轻,急于在洪秀全面前表现自己,不够成熟稳重。 1859年的和州之变,韦俊与陈玉成、杨辅清兄弟倪墙,太平军再次内战。韦俊忍无可忍,回到池州后,便投降胡林翼,率兵攻取枞阳,在给陈玉成冰冷一刀,这是安庆陷落的重要原因。 陈玉成为何阻止韦俊去投奔李秀成呢?韦俊、陈玉成之间并没过不去的矛盾,反而此前关系很好,经常并肩作战,但此时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 1854年,韦俊负责率军攻打武昌,陈玉成是韦俊的部下。韦俊力排众议,让陈玉成率敢死队突袭东门,攀登城池,为太平军夺取武昌立下首功。 陈玉成崭露头角,始于武昌之战,此前陈玉成一直在后勤部队工作。武昌之战后,韦俊推荐下,杨秀清知道陈玉成这号人物,给他连升四级。 1855年初,湖口之战后,韦俊反攻湖北,第三次夺取武昌,陈玉成依然是他手下。韦俊拿下城池后,派陈玉成横扫鄂西北,斩杀西安将军扎拉芬。 西安将军,什么地位呢?与总督一个级别,给皇帝上奏时名字排在总督之前,毕竟住驻防将军负责旗人事物,绝对的封疆大吏。 太平天国运动14年,与驻防将军、总督、巡抚同一个级别的太平军将领,除了李秀成勉强算被湘军俘虏,其余大多死于内斗。 就拼斩杀西安将军扎拉芬,还不包括其他总督、巡抚,陈玉成的战绩就足以甩开湘军将领几条街。这一切,都离不开韦俊支持。 陈玉成,西征时长期是韦俊部下,关系很好。天京事变时,韦俊的兄长韦昌辉与陈玉成的叔叔陈承瑢是盟友,结果都被洪秀全抛弃,身首异处。 1856年天京事变后,洪秀全为了重振太平军雄风,第二次组建“五军主将”,陈玉成是前军主将、韦俊是右军主将。 前军主将、右军主将,地位有高低,但没有隶属关系,韦俊没啥意见。因为,韦昌辉滥杀无辜的原因,韦俊处境尴尬,册封右军主将已经不错了。 1858年,洪秀全重新组建“五军主将”后,韦俊、陈玉成依旧并肩作战。此时,韦俊、陈玉成没有上下级之分,他们是盟友,多次进攻皖北、河南。 相对陈玉成而言,韦俊作战积极性少了很多,因为洪秀全一直容不下他。洪秀全痛恨韦昌辉,而韦俊没了保存有生力量,主动撤离武昌,洪秀全一度想处死他,但李秀成求情,方才作罢。 从武昌撤离后,韦俊依然能打,无论是征战皖北、皖南、江西,韦俊都是所向披靡。江系湘军接班人刘长佑在新圩被韦俊吊打,次年刘长佑就在宝庆击败石达开,并追入广西。 韦俊能打是事实,否则抛弃武昌之后,也不可能快速在皖南站稳脚跟,建立以池州为中心的根据地。黄文金、刘官芳、古隆贤、赖文鸿等杨秀清部下,也都跟着韦俊发展。 按理说,韦俊能打仗,麾下兵马以韦氏宗族为主力,凝聚力特别强,洪秀全应该重用才是。可惜的是,洪秀全不原谅韦氏,非要把韦俊置于死地。 1858年冬季,杨辅清脱离石达开,洪秀全许诺册封他中军主将,是为“五军主将”之首,理论上可以指挥韦俊,矛盾更加尖锐。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杨辅清以杨秀清继承自居,多次挑衅韦俊,想霸占皖南领地。韦俊为了缓和关系,不但容忍退让,还率兵帮助杨辅清解围,和解诚意十足。 韦俊主动示弱、示好,杨辅清依旧不感激,他想拿下整个皖南。韦俊主动退出,决定去江北投奔李秀成,陈玉成、杨辅清便出兵拦截,挑起和州之变。 杨辅清挑衅韦俊,可以理解,为何陈玉成非要封锁长江呢?韦俊、陈玉成之间没啥深仇大恨,只是角色改变了,陈玉成不够成熟稳重,又急于表现自己,结果代价很大。 1859年非常特殊。这一年,洪仁玕来到南京,不足一个月便封干王七千岁,加授军师头衔,许多人都不服,洪仁玕凭什么?洪仁玕还没立功,就凭他是洪家人?将士不服。 太平军怨气很大,洪秀全为了安抚情绪,很快就册封陈玉成为英王。此时,太平军能打的将领,除了陈玉成,没人封王,包括李秀成。 陈玉成册封英王,以安庆作为大本营,负责长江中上游事务,承担西部防御重任。如此,陈玉成已经是韦俊的上司,理论上可以调动包括韦俊在内的上游兵马。 洪秀全打破石达开出走后,永不封王的惯例。天京事变后,陈玉成是第一个册封王爵的非洪氏将领,还能负责上游军政事务,故而对洪秀全感激不尽。 洪秀全、韦俊之间关系,陈玉成十分清楚,况且韦俊名义上要听他指挥。韦俊调动兵马,没有经过陈玉成同意,陈玉成自然恼火,感觉威严受到了挑战。 再则,此时李昭寿诱降李秀成,洪秀全又猜忌李秀成,不允许他回到天京。韦俊投奔李秀成,洪秀全也不同意,他一定要阻止韦俊,陈玉成懂得洪秀全的心思,故而封锁长江,挑起冲突。 陈玉成、韦俊本来没啥纠葛,他们多次并肩作战,但太平天国内部错综复杂的斗争,终究要走到对立面,后来陈玉成、李秀成也是如此。 不过,陈玉成还是太年轻,如果他跟李秀成一样成熟稳重,懂得灵活处理与韦俊的关系,估计安庆就保住了。枞阳不丢,粮道畅通,太平军可以打持久战,拼消耗,为陈玉成赢得时间。
1859年,陈玉成、韦俊关系出现了微妙变化,兄弟倪墙。陈玉成还是太年轻,急于在洪
醉卧桃花坞
2025-10-05 09:02:06
0
阅读: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