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一个广西舞蹈演员自称毛主席女儿,工作人员觉得她是骗子,毛主席却说:“让她来,我想见见她。” 说起这个故事,得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广西说起。那时候,岑荣端刚满十二岁,就因为爱跳舞,被当地部队的文艺队看中,成了一个小文艺兵。她的老家在贺县八步镇,祖籍贵县南江村,壮族人,从小在山里长大,身体灵活,脚步轻快。入伍后,她先在广西部队练基本功,后来调到沈阳军区空军文工团,专攻舞蹈。1954年,她短暂转去做医务兵,包扎伤员什么的,手脚麻利,但没多久又回舞蹈队。几年下来,她的技术越来越稳,1958年夏天,被选到空军政治部文工团,那年她十九岁。 正好赶上中南海要办个小型文艺活动,部队挑人伴舞,标准严,形象要好,还得保密。她被分到名单上,从东北坐火车颠簸到北京,下车时行李简单,就几件换洗衣物。活动那天,她和其他演员一起进中南海,第一次近距离接触中央领导。毛泽东注意到她,简单问了问她的来历,她报了广西贺县,姓岑。毛泽东随口提了句贺县壮族多,她当时填表写汉族,没多想。旁边周恩来也说了一句不管哪个民族都是一家人。整个过程轻松,她跳的舞步节奏感强,毛泽东夸了几句她的基本功。从那以后,她就成了常客,多次进中南海给领导伴舞,关系渐渐熟络起来。 她回家后,还真去问了父母,祖籍果然是壮族,这事让她对毛泽东的眼力佩服得五体投地。接下来的几年,她在中南海的次数多了,跳舞时不再那么拘谨,毛泽东有时会聊聊广西的风土人情,她就顺势说说家乡的山歌民舞。1966年5月,她接到调令,要去新疆工作,最后一次去中南海,帮毛泽东理了理头发,动作仔细。他送了她一本亲笔签名的《毛选》,还背了《满江红》的几句词。她捧着书离开,那本书到现在还好好保存着,像个宝贝。 调到新疆后,她转行干报务员,天山脚下风沙大,每天对着电台敲代码,手指冻得发僵。部队生活苦,但她适应得快,几年过去,1969年复员,回广西进了艺术学院,当舞蹈老师。课堂上教学生抬腿转圈,示范时总带点部队的劲道。日子平平淡淡,可她脑子里老是闪现中南海的那些片段,尤其是临别时的那本书。思来想去,1973年,她决定写封信给毛泽东,信里提了这些年从新疆到广西的经历,末尾署名“您的广西女儿岑荣端”。这名字听着大胆,但对她来说,是种自然的称呼,源于那些年的相处。 信寄出去,辗转到了北京。外交部助理王海容拿到手,先是愣了愣。她对毛泽东的子女情况门儿清,从没听说广西有这么个女儿。办公室里,她翻开信读完,身边工作人员也凑过来议论,说这多半是冒名顶替,别给领导添乱。王海容想想,觉得不能马虎,万一有事耽误了,就带信去中南海呈报。毛泽东看信时,靠在椅子上,从头到尾读了一遍,手指在纸边摩挲。看完,他把信折好,对秘书说让她来,想见见这个广西的女儿。工作人员闻言面面相觑,本以为会直接打回去,没想到主席这么上心。回信很快拟好,寄到广西,通知她准备进京。 1974年春天,岑荣端带着家人北上,到北京安顿好后,单独去中南海。门卫核对身份,放她进去。这次她住了五天,每天陪毛泽东散步,问起广西的收成和百姓生活,她就一条条说,提了提当地水利工程。闲下来,她重跳几段旧舞,毛泽东坐在一边看,偶尔点评节奏。一次聊到广西历史,他提起大藤峡,随手写下三个字送给她。她带回广西,找人刻在桂平大藤峡的崖壁上,现在那字迹还清晰,成了当地一景。走时,毛泽东给了她三百块钱,说是见面礼,还签了本书,扉页写“岑云端”。从那以后,她就把名字改了,觉得这个更贴合当年的缘分。 这事传开,广西那边也知道了。韦国清听说后,还开玩笑说她的待遇比自己好。回学院后,她继续教书,学生们不知道她背后的故事,她也很少提。ただ,那本书和字迹,她总放在书架上,偶尔拿出来翻翻。1975年春节后,她又去了一次北京,那时毛泽东身体已经不行,眼睛视力差,本来不轻易见人,但听说她来了,还是安排了见面。过程简短,她说了说家乡的变化,就出来了。那是最后一次。 1976年9月,毛泽东去世,全国上下都沉浸在悲痛中。岑云端在北京参加了告别仪式,站在广场上,和大家一起默哀。仪式结束后,她南下回广西,一辈子就这么过着。退休后,她偶尔接受采访,讲讲那些年的事,但总说自己是幸运的,能有这份特殊的联系。
1973年,一个广西舞蹈演员自称毛主席女儿,工作人员觉得她是骗子,毛主席却说:“
藏獒聊热点
2025-10-05 04:09:4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