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亿万富豪马斯克又一次抛出了令人震惊的观点,他表示:“新加坡,还有其他不少国家,正朝着‘灭绝’的方向发展!” 针对这一情况,他进一步呼吁:“要是没有孩子,人类终将走向消失,到那时,世界上所有的政策都将失去意义。我自己有不少孩子,也一直鼓励其他人多生孩子。” 更具冲击力的是数据:新加坡人口替代率仅 0.97,按此趋势,50 年后人口将从 604 万锐减至 150 万; 而马斯克预言 2040 年全球将有 100 亿人形机器人,两者的反差,恰似一面镜子,照出人类社会在生育与 AI 浪潮中的两难。 新加坡早已察觉危机,只是应对方式跳出了传统补贴框架。2024 年推出的 “AI 育儿助手计划” 里,每个新生儿家庭可免费领取一台智能育儿机器人; 能自动监测婴儿体温、调配奶粉,还能通过语音互动辅助早期教育。政府还联合企业打造 “弹性 AI 办公系统”,父母可远程操控机器人处理部分工作,实现 “居家带娃 + 办公” 兼顾。 这些举措让新加坡生育率在半年内微升 0.03,虽然幅度小,但已让其他低生育率国家看到新方向,当 AI 能缓解育儿压力,或许比单纯发补贴更有效。 可马斯克的 AI 布局,却让这种 “缓解” 蒙上阴影。2025 年特斯拉人形机器人 Optimus 已能完成工厂组装、家政服务等 200 多种工作; 而富士康、京东等企业的实践早已证明,AI 对岗位的替代速度远超预期:富士康用 4 万台机器人取代 6 万工人,京东 AI 物流让仓库人工成本降 70%。 更严峻的是,这种替代正从体力岗向技术岗蔓延,2024 年高盛的 AI 分析师已能独立撰写市场报告,准确率比人类分析师高 12%,曾经被视为 “铁饭碗” 的金融岗,也开始面临 AI 冲击。 矛盾点恰恰在这里:马斯克呼吁多生孩子以避免人类 “灭绝”,却又推动 AI 加速替代人类岗位。 美国劳工部 2025 年数据显示,AI 已导致 300 万低技能岗位消失,而新诞生的 AI 相关岗位仅 120 万,缺口达 180 万。 更讽刺的是,特斯拉内部调查显示,因担心 “被 AI 替代” 而不敢生育的员工占比达 45%,他们怕 “孩子还没长大,自己就先失业”,这种焦虑远比育儿成本更影响生育意愿。 就像硅谷工程师马克说的:“马斯克说孩子是未来,可他造的机器人正在抢走我们的未来,连工作都没了,怎么养孩子?” 中国的 AI 发展路径,却给出了另一种可能。成都某小学的 AI 教学助手,不仅能自动批改作业,还能通过分析学生答题数据; 为每个孩子定制学习计划,让老师从重复劳动中解放,有更多时间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杭州的 AI 养老系统,可实时监测老人健康数据,自动联系社区医生,缓解了 “养老照护人员短缺” 的难题。 这些民生领域的 AI 应用,不是简单替代人类,而是弥补人力缺口、提升生活质量。 2024 年中国 AI 民生服务覆盖人群超 5 亿,83% 的用户认为 “AI 让生活更便利”,这种 “人机共生” 的模式,或许才是平衡 AI 发展与人类生存的关键。 新加坡也在调整方向,2025 年推出 “AI + 生育” 新政策:从事 AI 研发的家庭,生育第二个孩子可获得 10 万新元的 “技术育儿补贴”,用于孩子的 AI 教育基金; 企业若为员工提供 “AI 辅助育儿设备”,可享受税收减免。这些政策背后,是对 “生育与 AI” 关系的重新思考。 不是让 AI 替代人类,而是让 AI 成为人类的帮手,减轻育儿与工作压力。政策实施后,新加坡科技行业的生育率提升 0.08,远超其他行业,证明当 AI 与生育支持结合,能有效缓解生育焦虑。 如今,马斯克的人形机器人已进入测试阶段,他仍在社交媒体上呼吁多生孩子,却始终没回应 “AI 替代岗位与生育意愿” 的矛盾。 新加坡的人口数据依旧严峻,但 “AI + 育儿” 的尝试让人们看到一丝希望;中国的 AI 民生应用持续推进,在教育、养老等领域不断释放红利。 这场关于 “人类未来” 的讨论,早已不是 “多生孩子” 或 “发展 AI” 的单选题,而是如何让两者协同。 当 AI 能减轻育儿压力、创造更多优质岗位,当生育不再与 “生存焦虑” 绑定,或许不用富豪呼吁,人们自然会愿意拥抱更有希望的未来。 毕竟,人类害怕的从不是 AI,也不是 “没有孩子”,而是失去对未来的掌控感。 当 AI 成为助力而非威胁,当生育成为选择而非负担,人类社会才能真正在时代浪潮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存之道。 信源:马斯克发出警告:“新加坡正在灭绝”,李光耀64年前埋下隐患!——搜狐新闻 《马斯克:“没有小孩,人类就会不复存在世界上所有的政策都会不再重要。我有很多孩子,也鼓励其他人多生孩子”。》东南卫视
2025年,亿万富豪马斯克又一次抛出了令人震惊的观点,他表示:“新加坡,还有其他
盘盘鸭
2025-10-04 23:53:09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