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霍恩做过恐怖无比的实验,就是在一个没有天敌,没有疾病,食物和水都无限量供应的天堂里,动物最终的命运会是怎样的,结果让人感到不寒而栗。 2023年丹麦“零压力社区”里,29岁的程序员埃里克把家门反锁,连续72小时窝在游戏舱里——这个配备AI管家、物资按需分配的社区,运行仅10个月,已有近半数居民出现类似“行为退化”; 放弃工作、拒绝社交,甚至有人忘记如何与人正常对话。社区管理者紧急调取资料时,意外发现这一幕与1970年“25号宇宙”实验中“美丽鼠”的状态惊人相似; 但不同的是,当社区引入“技能互助机制”后,埃里克竟主动走出家门,成了社区的AI维修志愿者。 “25号宇宙”实验中,卡尔霍恩曾记录一个被后世研究者忽视的细节:当鼠群数量达到1200只时,部分老鼠会尝试跳出实验舱的围栏,即便每次都被研究员放回,仍不断重复这一行为。 当时卡尔霍恩将其归为“无序躁动”,但2021年荷兰行为学家重新分析实验录像发现,这些老鼠选择跳跃的区域,恰好是实验舱内唯一能看到外界光线的位置。 它们并非无意义躁动,而是在主动寻求“舱外可能性”,只是限于动物本能,无法突破物理围栏。 这种“主动寻求突破”的本能,在人类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 丹麦“零压力社区”的转折点,始于管理者推出的“技能银行”制度:居民可将自己的技能(如修家电、教外语)存入“银行”,需要帮助时再兑换他人的技能。 埃里克原本靠AI管家解决所有生活需求,直到他发现社区里有位老人因智能电视故障无法视频通话,而自己擅长的编程恰好能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次帮老人修好电视时,老人握着他的手说“谢谢你,孩子”,让他突然意识到“原来我还有用”。 类似的转变也发生在韩国首尔的“共享公寓”项目中。 这个项目同样为居民提供充足物资,但要求每户每月必须参与2次社区服务,如照顾独居老人、整理公共空间。数据显示,项目运行2年,居民的抑郁率比普通社区低62%,生育意愿则高出27%。 34岁的金敏智原本是“丁克主义者”,参与社区服务时,常帮邻居接送孩子,逐渐萌生了组建家庭的想法:“看着孩子们笑着喊我‘金阿姨’,突然觉得家里有个孩子也不错。” 反观“25号宇宙”的老鼠,它们缺乏人类这种“通过帮助他人获得意义”的高阶认知,只能在无压力环境中逐渐丧失社会属性。 卡尔霍恩在实验笔记中写道:“当生存不再需要合作,老鼠便忘记了如何合作。”而人类的独特之处在于,即便生存无忧,也会主动创造合作场景。 中国杭州的“邻里工坊”就是典型案例,工坊里没有强制要求,居民却自发组织起来:年轻人教老人用智能手机,老人教年轻人做传统点心,甚至有人主动牵头成立“儿童托管小组”。 2024年工坊的统计数据显示,参与居民中,83%表示“生活比以前更充实”,45%的家庭计划生育二胎。 丹麦“零压力社区”如今已更名为“共生社区”,埃里克不仅是AI维修志愿者,还牵头成立了“编程兴趣班”,教社区里的孩子写简单代码。 他在社区周报中写道:“AI能帮我解决吃饭、打扫的问题,却给不了我教孩子编程时的成就感。” 社区管理者也调整了运营模式,不再追求“绝对无压力”,而是通过“可控挑战”(如组织社区活动、开展技能比赛),让居民在解决问题中找到意义。 “25号宇宙”的实验装置至今仍保存在美国某科研机构,旁边新增了一面“人类应对案例墙”,展示丹麦共生社区、韩国共享公寓、中国邻里工坊的故事。 墙上有句留言格外醒目:“老鼠的悲剧在于无法突破环境,而人类的希望在于能主动创造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国家在设计社区时,都会参考这些案例,不再盲目追求“物资无限”,而是注重搭建“人与人连接的平台”。 毕竟,对人类而言,真正的乌托邦从来不是“无需努力就能生存”,而是“通过努力让生活更有意义”。 信息来源:在衣食无忧的“天堂”里,它们自相残杀,然后全员灭亡——新京报
宇宙可能以一场大挤压终结!——而距离这一刻仅剩200亿年。如果这是真的,我们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