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 年,31 岁的阎锡山,娶了 14 岁的小妾,结婚当晚,阎锡山对小妾说:“你躺下吧,你只负责传宗接代,我不会喜欢你的,我只爱我的原配夫人!” 事后,他便溜进了徐竹青的房间。 1960年阳明山阎锡山的病房里,弥留之际的他紧紧攥着徐竹青的手,目光却落在床头柜上一个旧木盒上。 盒子里装着半块断裂的银簪,一头刻着“青”,一头刻着“森”,是1930年他躲去大连前,徐竹青和徐兰森一起给他的信物。 徐竹青读懂了他的眼神,轻轻把木盒递到他手边,低声说“都还在”,阎锡山这才缓缓闭眼。这半块银簪背后的故事,藏着三个被时代裹挟的人,四十多年的复杂纠葛。 1914年许兰森嫁进阎家时,14岁的她攥着母亲给的粗布包袱,里面只有一套换洗衣物。阎锡山让她改姓徐时,她没敢多问,只记得管家说“以后你就是徐家人,要听大太太的话”。 新婚夜后,她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给徐竹青请安,学着做山西菜、缝棉衣。有次她给徐竹青端去亲手熬的小米粥,徐竹青看着她冻红的手,把自己的暖手炉递给她; “以后不用起这么早,我这儿没那么多规矩。”那天晚上,许兰森摸着暖手炉,第一次觉得在阎家有了点暖意。 徐竹青对许兰森的包容,藏着对阎锡山的深情。 1897年她嫁给14岁的阎锡山时,徐家虽不算大富大贵,却也是知书达理的人家。阎锡山做生意赔了钱躲出去,她把陪嫁的银簪掰成两半,一半当钱还账,一半自己留着,说“等他回来再拼上”。 后来阎锡山在日本留学,寄回一张穿军装的照片,她把照片贴在梳妆盒里,每天都要擦一遍。1911年阎锡山当上山西都督,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把当掉的半块银簪赎回来,亲手给她戴上; “竹青,委屈你了。”那时候她以为,这辈子就能这样和阎锡山好好过下去。 1930年中原大战失败后,阎锡山带着许兰森和两个孩子去大连,是三人关系的转折点。在大连的日子里,没了徐竹青在身边,许兰森既要照顾孩子,又要打理阎锡山的生活。 有次阎锡山发高烧,许兰森守在床边三天三夜,给他物理降温、熬药,直到他退烧。阎锡山醒来看见她熬红的眼睛,第一次主动给她掖了掖被角:“这些年,辛苦你了。” 也是在大连,小儿子第一次喊许兰森“妈妈”,阎锡山没阻止,只是叹了口气——他知道,有些规矩,从这一刻起破了。 回到太原后,徐竹青听说孩子喊许兰森“妈妈”,心里像扎了根刺。她去找阎锡山理论,阎锡山却说“孩子认亲妈,天经地义”。 徐竹青一气之下回了老家,把那半块银簪扔在桌上:“当年你说要把银簪拼上,现在看来,是我想多了。” 后来还是许兰森带着孩子去老家赔罪,把孩子推到徐竹青面前:“妈,您别生气,我们以后还喊您妈妈。”徐竹青看着孩子,心里软了下来,却再也回不到从前的样子。 1946年许兰森去世,徐竹青让人送去一口雕花楠木棺材,自己却没去送葬。她坐在梳妆台前,拿出那两半银簪,慢慢拼在一起——只是拼好的银簪,还是有一道明显的裂痕。 1949年去台湾前,阎锡山问她“跟我走吗”,她看着拼好的银簪,点了点头:“这辈子,我认了。” 到了台湾,两人分开住,阎锡山每周都会让司机给她送些她爱吃的山西点心,徐竹青也会让司机带些自己缝的衣物给阎锡山。 1960年阎锡山去世,徐竹青在他的书房里发现了那个装着银簪的木盒,还有一张纸条,上面写着“竹青,这辈子欠你的,下辈子还”。 1964年徐竹青去世前,让管家把那两半银簪放在她和阎锡山的合葬墓里:“这样,我们就再也不分开了。” 如今,在台湾阳明山的阎锡山墓前,常有游客看到那拼在一起的银簪,听守墓人讲起这三段被时代困住的人生,有些感情,或许不完美,却藏着最朴素的坚守,在岁月里,慢慢沉淀成了永恒。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阎锡山少有绯闻:因夫人徐竹青不孕 仅娶一妾)
1943年,戴笠都称“鬼难拿”的汉奸,八路军两次围捕都失手!汉奸巧用易妆术逃
【3评论】【32点赞】